前段时间在餐厅吃饭,隔壁桌3、4岁的男孩开飙海豚音,瞬间成了食客们的焦点,孩子的母亲干坐在一旁,面露无奈。我估计这小家伙儿一时半会不会善罢甘休,便匆忙将碗里的食物扒拉到嘴里,埋单离开。现如今,谁没在公众场合里遇到过“孩子失控,家长无能”的情况。我问身为人母的同学,孩子在餐厅哭闹这事真就无法避免吗?她一脸诚恳,说到,“小孩天性迥异,有的孩子就是爱哭闹,谁都没办法,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 我虽不认同她的观点,但一句“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 有效地将我嘴边的辩驳给塞了回去。All right,我没有孩子,所以不便谈论别人家孩子的教养。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了解到的天涯的一个帖子,外婆带着2岁多的孙子在外面玩,因为孩子怕黑不敢上公厕,就让孩子直接在洗手池里小便,被旁人嫌弃后,孩子妈妈发帖求安慰,结果遭到了网民新一轮的斥责。从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来说,孩子进厕所就会大哭,她心疼,潜意识里,她认为这个苦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包容,毕竟孩子嘛,还不懂事,大人为何要跟他要斤斤计较呢?一位有经验的妈妈评论,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童话故事,把上公厕变成游戏,敢去上公厕的宝宝就可以赢得游戏,获取礼物,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里那样,犹太父亲与儿子于二战期间被关入集中营,父亲把周遭的一切变成一场游戏,奖品是一个大坦克,一扫纳粹的阴霾。由此可见,我同学的回答并没有聪明多少,毕竟有关孩子教养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解决的。孩子的教养,就像是父母智慧多寡的测量仪。
回到餐厅的故事,因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一些育儿大牛,他们无一例外地讲,孩子在公众场合偶发性的哭闹可以理解,但长时间失控,排除生病的可能,通常是家长没有有效地建立规矩,孩子深知哭能够帮他满足愿望,就以此为要挟,以哭声或尖叫来控制家长。
我读到过一篇控诉“熊孩子”父母的文章,其中提到,熊孩子的“战绩”横跨海陆空,比如拿小脚猛踹前座的椅背,将动画声音调到最大,霸占自己喜欢的食物.....那篇文章引来骂声一片,喊得最多的是,“作者一看就是没孩子,根本就不能体恤做父母的不易。” 事后我查了下作者的背景,他确实没有孩子。但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我深知做父母很不易,但这并不代表父母的身份象征着某种特权。我想,孩子教养的事,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讨论的,不论他是否是一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