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与乐毅。诸葛自比管仲与乐毅,说明其预判的正确,孔明并不认为,自己是萧何与张良。
诸葛自比管仲,是诸葛的潜意识确实“心存汉室”,类似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尊王”。诸葛自比于乐毅,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占领强大近邻齐国的大部分领土(田单的反攻基地除外),预示诸葛将率领弱小的蜀汉军队,北伐强大曹魏。
诸葛亮没有自比为萧何,说明诸葛亮已经洞悉,魏武挟持汉室,占据中原,自己即便辅佐刘备、王备、赵备……式的割据势力,也难以到达大一统王朝的路径终点,因此,诸葛不可能成为萧何。
诸葛没有自比为张良,说明诸葛认为张良的智慧与功业虽然高不可攀,但诸葛并不将自己定性为到达塔尖的张良式谋士与阴谋家,诸葛自负的理解,张良仅是“术业有专攻”的“军师”,但自己应该是娴熟法家手段的复合性人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马谡为主将率军先发。马谡失街亭,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诸葛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第一次北伐,曹魏毫无准备,诸葛亮突然出兵,使曹魏政府与民间,均感觉措手不及,曹睿于仓促间派遣张郃率军应战。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使诸葛亮从此失去“突袭”曹魏的机会,此后的北伐,诸葛不得不面对严阵以待的曹魏大军。
后世将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总结为诸葛亮用人的失误,错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
诸葛亮第一次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以诸葛的身份,不一定要亲冒矢石,诸葛亮可以不亲临前线。但诸葛亮必须亲自指挥,而不能以“遥控指挥”的方式,把关乎两国命运的战争,交给军中参谋、前线指挥官去掌控。诸葛的做法,辜负了先主的重托。
前秦王猛,与诸葛相提并论,王猛伐燕成功,应归功于王猛的正确指挥。东晋桓温,北伐失败,则应归咎于桓温的错误指挥。自古名将统率大军征战,只有把成功归功于前线指挥官的案例,没有把失败归咎于前线指挥官的先例。
诸葛亮千古流传的“隆中对”,上半部分告诉刘备,要实现霸业,须先荆州后益州。上半部分似乎平淡无奇,“隆中对”时的华夏地图,事实上也只剩下荆州与益州预留给先主去实现霸业。
“隆中对”下半部分,诸葛亮告诉刘备,天下有变,派遣一上将率领荆州部队出兵北上,同时由汉中出兵攻击关中。两路出兵,分散本来就处于军事劣势的蜀汉兵力,而且关羽后来失荆州,使两路出兵的构想成泡影,此是后来军事演变的结果,暂且不论。
如果诸葛亮的谋划是将荆州部队作为北上伐魏的主力,将汉中部队为侧翼辅助,则刘备不应该只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而应该由诸葛亮统帅关羽等诸将留在荆州,以便今后伐魏。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认为,入川消灭刘璋,刘备独自率军足矣。
如果诸葛亮谋划将汉中部队作为主力,将荆州部队与东吴部队作为侧翼辅助,则刘备必须选择可以与东吴结盟的人选镇守荆州,此人选绝非关羽。在法正受到重用,可以协助刘备治川的情况下,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是具备高超外交手腕、可以完成蜀吴联盟的诸葛亮。
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刘备只信任绝无二心的关羽。
北魏名相崔浩评论诸葛亮,崔浩说:“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僭号边夷之间。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崔浩说刘备与诸葛的蜀汉是“僭号”,从“正统”角度,否定了诸葛毕生服役蜀汉的正当性。因此,关于诸葛的评判原则与关键所在是:支持蜀汉正统论抑或支持曹魏正统论。
崔浩又说:“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诸葛亮劳而无功、鞠躬尽瘁的北伐,一旦蜀汉正统论不成立,就是崔浩说的“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魏人不战而屈之”、“知穷势尽、发病而死”。
崔浩服役于北魏异族鲜卑,崔浩的正当性,在于北魏占据中原(华夏的中心)。因此,偏安蜀地的蜀汉,理所当然被崔浩解释为“僭号”。
人物的形象,在于人物的解释体系与叙事逻辑,但形象不同于真实肖像。
关于诸葛亮隆中对的评价,以“历史决定思想”抑或“思想决定历史”为评判原则。
隆中对的前半部分,诸葛亮提醒刘备:曹操与孙权,不可与其争锋,目前只有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成霸业。
隆中对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告诉刘备:天下有变,王师以益州为后方基地,从荆州及西面两路出兵夹击曹魏。
隆中对的前半部分,事实上平淡无奇,当时的华夏地理版图,也只剩余荆州与益州可以以武力夺取,有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大致也会以荆州与益州为目标。因此,此部分属于“历史决定思路”,诸葛亮并无高于常人的智慧。
隆中对的后半部分,是诸葛亮试图进行“思想决定历史”的尝试与谋划。
“历史决定思想”才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思想决定历史”,只不过是文宣部门宣传暴力合法化的惯用手法。隆中对的思想,没有决定历史。隆中对尚未实施,关羽北伐失败丢失荆州,就已经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隆中对》发表的时间,是赤壁战前、刘表荆州集团尚未被曹操消灭之时。
《隆中对》属于中长期规划,刘备集团迫在眉睫的危机,是如何才能抵御即将南下的曹操大军。
赤壁战前,荆州失陷,刘备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联合江东孙吴政权抗曹。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加入刘备集团,肩负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到江东开展外交工作。
但现有的留存记录,诸葛亮《隆中对》里并未提及抵抗北方大军的对策,而刘备也根本未就此问题进行询问。
军事斗争的残酷性,造就了政治人物的务实。隆中对时的刘备,朝不保夕,“跨有荆益,两路出兵”这种远期愿景,只能起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作用。
如何应对当务之急的危机,是刘备与诸葛亮谈话的重点,偏偏此部分未留下记录,凡是文字的材料不可信,因而新增了佐证。
刘备与诸葛亮形成的一致意见,应该是联合刘琦,乘乱夺取荆州。没想到刘琮突然投降曹操,刘备与诸葛亮的计划被打乱,留下的文字记录里,似乎之前两人对此未谈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