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酒店的特点就是小,拥挤程度令人窒息,似乎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进入门口的一瞬间我非常失望。待凝神细看,才发现日本人在及其有限的空间中想方设法地放入了冰箱,保险柜,除臭剂等各种鸡肋设施,标配能给屁屁加热的智能马桶。
我和我基友挤在一张大约1.5
m宽的床上,平躺着就能够到周围的任何东西,可以实现在床上度过一天的梦想。从这里往外看是拥挤的浅草区。这里的房子形态各异,没有宽度有高度,在寸土寸金的东京竞争已经脱离平地而驶向天空。
早饭非常没有创意地用711的饭团解决了,然后就买了一张地铁通票去东京国立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我们本次在东京安排的唯一明确行程,坐落在上野公园的角落,就是那个“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摘自初三语文课本)的上野。
由于不是樱花烂漫的时节,上野公园平平无奇,唯有绣球花和德川家康的印记是特色。我对江户时代以及德川家康的辉煌发家史并无兴致,我基友作为柯南十级学者,也不过是对于江户二字更为敏感。其余的历史印记,在我眼中甚至不如周围盛放的绣球花有趣。绣球花有一个更加优美文艺的名字,不过我忘了,因为长得实在太像绣球了,白的蓝的粉的紫的,花中有花,一簇一簇花中花又团成一个大花,最终长得像球一样。曾经我经营开心网农场的时候培育过很多该品种植物。这次见到活的我觉得很神奇。
上野公园还有一个神社,具有鸟居、守护神、净手池和神灵排位的标配。数十座橘黄色鸟居排成一个短短的走廊,背面刻着捐赠人和年月。阳光从柱子的缝隙中投入,在光溜溜的橘黄色柱子上反射出流彩,映着周围的绿色而缤纷夺目。
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那么橘的鸟居,规格统一且格局谨慎,层层叠叠起起落落,飞檐高翘神采飞扬,觉得是平平无奇公园中不可多得的佳景。不过后来我们去京都逛了伏见稻禾神社,那一段经历魔幻而艰辛让我对于鸟居不想再有更多的回忆了。
一边走,一边逛,看到庞大的博物馆堵在公园尽头。博物馆的建筑外形非常普通,像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学楼风格。相比之下旁边的美术馆就要洋气很多,欧式门窗配以圆顶,顶甚至还是珐琅天蓝色,大环境体现出日本东西结合的特点。美术馆门前是一波当地初中生的参观团队。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运动款校服被大家疯狂吐槽,觉得他们臃肿肥大,并且又蓝又绿的配色土气且丑陋。当时大家都羡慕日韩的制式校服,以至于热播的偶像剧都脱离了本土现实而在校服上处处追求时尚。由于初中的时候我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胖子,我对于肥大的运动服并无意见,但也觉得制式校服更加好看。然而等亲眼见到穿着制式校服的日本学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运动校服才是真的好看。
白衬衫,黑裤子或者黑裙子,长筒袜配方头皮鞋,外加一个四方形的大书包,怎么看都毫无创意,黑黢黢得把青春洋溢的小朋友们压得死气沉沉。衣服虽然外形笔挺,但是看起来布料僵硬,非常不肌肤友好。据说日本学生们具有冬天穿长筒袜的技能,并且不知道秋裤为何物。从纬度上看,东京与北京的温度应该相差不大,我无法想象冬天他们如何度过。对于我个人,高中三年我用同一条校服运动裤度过了春夏秋冬,冬天光腿穿,秋天穿薄秋裤,冬天穿加绒秋裤并且秋裤里面还可以套秋裤。如今那条裤子的屁股处的布料已经给磨透了,每当我穿紧绷大腿的牛仔裤时都非常怀念她。
话说回来,我基友在大学时代仍不放弃高中老校裤,和男朋友还经常穿情侣裤,她究竟是怎么保养的裤子?我觉得我得学习一下。
由于对于自己的英文能力和博物馆的国际化程度具有充分的自信,我们连语音导览都没有租便挺进大门。博物馆内主要的展厅只有一层,但是很大,很长,围着楼走了整整一圈。顺着路牌一直走下去,就大概走马观花过日本整个文明和历史。楼梯的扶手木料沉重,室内灯光昏暗,游客稀疏而寂静,仿佛一个古老的图书馆。
博物馆的中文小册子非常贴心地告诉大家某个房间中某个东西是重要文化财产。拍不拍照并没有人管,也就是一些展品中明确标记了禁止拍照,大概和捐赠人的意愿有关。
小册子中还非常贴心的对应上了日本天皇年号和中国的朝代。很容易发现在清朝也即江户时代之前,日本一直跟随着中国和朝鲜的发展步伐。他们从朝鲜和中国学习茶,从中国学习美术和制作陶瓷,效仿中国的艺术和审美,然后再发展所谓的日式,而日本人代代沿袭,没事就带中小学生来参观博物馆膜拜自己平平铺开一层楼的历史。
东洋馆在主馆的旁边,是东亚国家除日本本国外的藏品,怎么来的无从得知,五层的建筑中有四层是中国的东西。东洋馆中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在灯光下显得精美易碎,纹理细腻,色泽光辉。唐三彩骆驼颜色浓烈明艳照人,日本作品根本没有这样的颜色。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收集的字画能够展出整整一层,除了郑板桥我们根本没听说过别的作者,不过看起来都是明清时代做过官的,大部分都来自清朝的文人骚客,也许当时他们随便进了哪个官员的府邸,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都个顶个的好,于是撑开口袋见什么拿什么,然后回到家再挑挑拣拣选心仪的自己留着。
最后一层是佛像,中国的佛像。北魏巨大的佛头,眉目慈悲,嘴角含笑,静静立在日本东京的东洋馆中的一个角落中。有高大的三尊佛像,不过只有右手侧的观音在展出,中间的如来佛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还有一整套建于武则天时期,来自陕西省石窟的三寸佛像石雕,完完整整的一整套,排满了一面墙。介绍词大概说“这里拥有完整的三尊佛像收藏,体现了日本在佛教艺术上的审美。”估计来这里参观的年轻的日本朋友们,不会去也懒得去也不想去追问这完完整整的一整套佛像,这些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的温柔慈悲的佛像是怎么从中国来到日本的吧。
知小礼,无大义,就是日本。
出了博物馆,我和基友在去地铁站的路上,彼此心情都很沉重。我们内心应该都一样清楚,这些佛像这些艺术品很难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稳居世界前列,而中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仍会处在这个阶段。曾经的辉煌如同过眼云烟,国内发展迅速但是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地域间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如何保持一个持续稳健发展的步伐,国民素质的提升跟不上经济的提升,贸易战带来的技术交流的困境,高精尖技术上的薄弱…
好难啊,但是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