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二字的思维陷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我们日常描述和理解统计数据的时候,最常用的指标,第一是“总和”,第二就是“平均”,比如人均GDP、考试平均分等等。

“平均”这一指标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或听众获得对统计对象全貌的直观感知,甚至还似乎可以感知到其中的每个个体,从而披上了“严谨”、“客观”的外衣。

媒体/专家经常使用这个指标来向我们展示其结论有着无可辩驳的数字依据,我们也渐渐忘了去思考“平均”背后的不平均,从而有意无意的掉进了一个思维的陷阱。

事实上,当我们剖开平均背后的数字、进一步分析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在数学课上解答一道练习题,可能我们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深入分析得到正解,但放到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则未必如此,在这个半分钟看完一篇新闻,随手转发、点赞、吐槽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耗费自己的脑细胞。

这几天看《得到》APP上吴军博士的《硅谷来信》,其中有两篇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却成为对“平均”思维陷阱的很好的诠释。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奥巴马执政成绩的评价。从表面数字来看,奥巴马执政期间的失业率下降、人均财富上升了,这“显然”可以得到“成绩斐然”的结论。然而,民间的评价和支持率却正好相反。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美国失业者指的是在找工作而没有找到的人,如果放弃了找工作而领取救济金,则不计入失业率统计,因此,失业率下降的背后不是失业人数减少了,是更多的人放弃了找工作而靠政府救济,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其次,美国总体财富确实增加了,人均财富也上升了,但增加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前2%的人,而后面98%的人的平均财富并未增加甚至是减少的。如此一来,结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大学教育,其建议对大学生非常有价值,核心在于对“平均”二字的剖析。对一个“不幸”进了二流大学的学生来说,认识到以下几个“平均”背后的真相,将很可能影响自己的人生:

1、“一流”与“二流”的排名,是基于一些综合指标排序的结果,是一种“平均”,这并不代表前者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教授都好于后者,实际上,很多所谓“二流”大学有自己很牛的专业,也有一些很棒的老师。

2、“一流”大学的学生成就高于“二流”大学,同样也是“平均”的结果,如果你可以做到后者中的前10%,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比前者的后20%要优秀了。

3、学生的成就除了学校是否提供了更多选择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水平。“一流”大学的学生平均水平较高,因此交到优质朋友的几率更高,“二流”大学则可能更良莠不齐一些。但要知道,这仍然是“平均”的结果,你如果有意识、有选择的去结交积极的、优秀的同学建立社交圈,则同样可成为优秀者。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给我们很大的警醒与启发:我们应该时刻提防“平均”二字的思维陷阱,因为它可能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变得肤浅甚至谬误,也可能让我们给自己提前划定了无形的牢笼,束缚自己的认知,从而无法跳出“平均”而做到优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所有的路都会走到终点 我想 这一次 我是真的到达了 安好
    啊土姑娘阅读 1,534评论 0 0
  • 人生若只如初见。 很多人很多事都会变,这世界在变,人也总会改变。但是我心里啊,你,也只有你是永远长不大的,是不会变...
    温度写作社阅读 3,584评论 0 2
  • 遇到波折,不管怎样怪他人,终究都是白费有益的。那么咱们也只能是怪本人没有挑选好,由于任何时分只怪本人,一直是最准确...
    conceptgut阅读 1,41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