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比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坚定地聚焦于婴儿对母亲产生安全型依恋的需要。他认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儿童可能表现出部分剥夺(partial deprivation)或完全剥夺(completedeprivation)的迹象。部分剥夺表现为对爱或报复的过度需要、严重负罪感以及抑郁。完全剥夺表现无精打采、安静且没有反应、发育迟缓,后来表现出浅薄、缺少真实感受、无法集中注意力、欺骗以及强迫性盗窃的发展迹象(Bowbly,1951)。
之后,他(Bowbly,1969,1973)把这些互动纳人分离反应体系:反抗一绝望一分离”。反抗阶段开始于孩子感受到分离的威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哭泣、生气、试图逃离以及寻找家长。
这个阶段会持续一周,晚上则会加剧。反抗阶段之后是失望阶段。主动的身体动作减退,哭泣变得断断续续,孩子显得很难过,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其他孩子或者自己从家中带来的最喜爱的玩具充满敌意,似乎进入了因为失去依恋对象感到伤心的阶段(Bowbly,1973)。最终进入分离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个体的社会性几乎完全恢复。他们不再拒绝其他成人试图提供的看护,但是,在与之前的看护者重聚时,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异常的行。在海尼克与韦斯特海默对一段持续2—21周的分离期之于孩子的影响的研究中(Heinicke &Westheimer, 1966),他们发现,其中两个孩子在重聚时似乎没有认出他们的母亲,八个孩子转身或走开。他们哭泣或者表现得面无表情。在重聚后,冷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下去,与依赖行为交替出现,这表明孩子极度害怕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