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迎接新生,校园里挂满了迎新横幅。其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所有的横幅内容都采用甲骨文形式,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看,许多学生表示虽看不懂但很有趣。这种“古文新用”的方式在给人以新鲜感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手机、电脑打字的时间越来越多,真正书写的时间越来越少,面对日常使用的简体汉字都时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更别提对古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语言文字不过是交流表达的一种工具,而甲骨文这一类古汉字并不符合当下追求便捷的沟通习惯,它难以辨认的现实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距离感,便认为它只应该存在于学者研究和各大博物馆中。当下,文化作为一个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瑰宝,却在当今社会中常常被忽视,而洋节日、新思潮似乎才入的了广大青年的“法眼”,仿佛才能配的上时代的“档次”。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选择使用“甲骨文横幅”迎新则是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要缩短古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非无路可寻。“甲骨文横幅”之所以能够吸引师生,带来趣味感,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甲骨文作为我国的象形文字源头,它自被创造以来便带有独特的形式之美与厚重的历史沉淀,这种文明韵味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它永远根植于华夏儿女的心中;另一方面,“古文新用”的形式将甲骨文无缝衔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不但使平平无奇的标语有了文化温度,更有效地弘扬了汉字文化,减少了古文字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距离感。
事实上,“甲骨文横幅”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汉字文化,而应该上升到整个传统文化层面。毫无疑问,如何“新用”传统文化,使其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进入到公众的传播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湖南高校创新形式,无疑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力一步。虽然传统文化进校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统一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地域、形式等方面开展不均衡;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亟待加强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并不在于刻板地传授高深知识,而是使其贴近公众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摒弃单纯的说教,从现实生活出发,有机结合公众感兴趣的热点,创新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诚然,创新性开发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但“甲骨文横幅”迎新这一事件也正告诉我们,有心尝试,从生活实践,传统文化也并非与潮流生活格格不入。“甲骨文横幅”从学校出发,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希望看到传统文化成为青年人热议的话题,以青年为突破口,在社会乃至世界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