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气度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

      心思缜密的人,如果心机太重也不好。智计有它欠缺的地方,谋略存有它的敌手,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谨慎对待他才能减少祸患。若时时处处使用心机,去算计人、算计事,最后难免臭名昭著,或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智谋不要轻易随便的使用。

      孔子讲:“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经过礼来中和它。不然就是偏激,这四个美德也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清廉正直又能宽恕别人,仁厚慈爱又能当机立断,明白自信又不排斥异见,刚直不阿又不矫枉过正、伤害别人,商人没有铜臭气,军人没有粗鲁气,文人没有酸腐气,则为高人。

      处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人近贤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