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妈从小生长在农村,父母平时忙于农作,我们小孩子一直是散养状态。
春天的时候爬到树上捋榆钱,绿油油的一大串,装满一篮给母亲做蒸菜。再等上一两个月,玉白色的槐花就开了,小风一吹,空气里满是槐花的清香,浸人心脾。同样捋下来做蒸菜,或者晒干包包子,满口余香。至于地里那些花呀草呀果子呀,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都摸的门儿清。
夏秋两季收庄稼,不用大人手把手教,拿把镰刀或者耙子跟在后面就能干活。等自家的农活稍闲下来,就拿着袋子去捡漏在地里和路上的麦穗和花生,劳动的苦和乐深深的在脑中打下烙印,让我们学会承担父母的辛苦。
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玩子儿和跳绳之类的。所有的玩具都不是买的,沙包是自己用剪刀把布裁成方块,里面装上玉米粒或者小麦,一针一针缝起来的,所以每个人的沙包都不一样,五颜六色。而毽子也是找铜钱用布包住缝好,输液线剪一截缝到铜钱中间,再插上平时家里杀鸡时收集的漂亮的羽毛。几乎所有的玩具,都要自己动手动脑,很有成就感。
玩游戏的时候,都很自觉的遵守各项游戏规则,很少有人耍赖。
印象里入学之前,几乎每天都在外面疯跑,呼朋唤友,逗鸡追鸭,遛马赶羊,这些美好的记忆常常会在梦里重现。
童年的我们没上过早教班,没上过各种培训班,没有老师教,但我们却无师自通的掌握了很多本领,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一直受益至今。
可等我有女儿了,我们住在了城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没有成群的鸡鸭在脚下跑,也没有大片的农田等她去发现。每天要出去玩,都要由我陪着才能去。公园里,每个孩子身后也都有一个成人陪着。
而身为妈妈,我努力的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参与她的成长。我们读绘本、玩积木、唱儿歌......,但是我发现,有些知识和经验远不如从生活中得来的深刻。
比如对物品的认知。从小脸半岁左右的时候,我每次去买菜都带上她,指给她看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水果,有些还拿给她闻一下。买回家吃的时候,再让她用嘴巴感受每种蔬果的味道。迄今为止,菜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蔬菜和水果她都能叫得出名字,同样的绿叶菜还能分清是上海青、油麦菜还是水白菜。
白天带她下去玩,母女俩常常会蹲在地上,看地上四处寻找食物的蚂蚁,匆匆赶路的毛毛虫,还有开得一簇一簇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和趴在上面的蝴蝶。同时用手摸一摸叶子和花瓣,感受它的柔软和光滑。
或者我们走过每条大街小巷,认识路过的每辆车,妞可以准确判断各种车型。这辆头上闪着光呜呜响的是警车,这辆白色的救护车,这辆高大威武的是吉普车,而这辆只有两个轮子的是自行车......
有时还会带她到绿道旁边的河里去看鱼,看那手指长的鱼群在水里畅游跳跃,还有黑压压的小蝌蚪,晃动着细细的小尾巴来回游走,样子可爱极了。
这时候的小脸总是很兴奋,眼睛一眨不眨的看得入神。回来的路上,还要不时和我寻找路边的含羞草,发现后就用小手轻轻碰它的叶子,看着它急切的把叶子收紧起来。
她还喜欢玩公园里的健身器材,两只小手抓住横杆,身子可以像运动员一样吊起来,这种平衡和肢体的协调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学会吧。
自从认识了数字、字母和各种形状,认读这些符号就成了我们的一大乐趣。路边的汽车牌照、墙上贴的小广告、门店上的招牌等等,只要有这些符号的地方,都成了我们寻找的目标。有时吃饼干,她还会用牙齿咬出个三角形,然后高兴地给我看。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我记得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即人的智力是通过感觉转化而来的。你想认识牛,那就去站到牛的面前,摸一摸它的皮毛,听一听它的叫声,感受一下它的高大和健硕,而这些感受在图片上或者视频上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上不上早教班没关系啊,买不买昂贵的乐高也没关系啊,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去感知,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