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场诗意的旅行在颍上五中拉开帷幕,分别由六十铺中学苏娜娜老师带来《关雎》和颍上五中魏小君老师带的《蒹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位老师以别样的风采展示了她们诗意的人生。

一、“娜”样明媚
苏娜娜老师一身白衫,明艳动人,言语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举手投足洋溢着灵动之美。她带领着学生们领略《关雎》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一)何不放声
她先带领学生吟诵诗歌,设立初读目标。从字、句、章入手,读准字音,注意句式,把握节奏。这样将吟诵的目标具体化,更易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了更好的把握,进而对整个《诗经》使用大量的“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特点有了更好的了解。
(二)何不想象
苏老师带着学生由诗入境。从关雎和鸣,到淑女君子,对爱情无限的畅想。苏老师善于追问,由比兴手法而带入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密切,而观课者的我,联想到今人对自然的破坏,着实感慨万千。同时苏老师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从“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中研读男主公的情感变化过程:为坚守爱情而不懈地努力和对理想坚守的执着信念。学生们都徜徉的诗意的海洋中,观课的老师无不被这忠贞的爱情所叹服。从吟诵至意境及情感的探究,步步深入,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三)何不写诗
“那诵了一夜的/不是雨/是歌,是情,是故事……”会读、会上,还会写,苏老师真是惊艳了整个课堂。她用自己的诗歌去引导学生的诗情。这个诗意的课堂,也点燃了学生写诗的热情。学生们纷纷拿出墨笔,书写自己的青春记忆。涓涓字迹如汩汩清泉从笔下流淌,是啊,那写了一卷的/不是诗/是梦,是忆,是青春……
二、温婉如“君”

“忽然,你走来,翩翩;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有韵地,你走来……”当魏小君老师一袭旗袍缓缓出现时,我的脑海里回荡着的只有余光中先生的《等你,在雨中》这首诗。《蒹葭》这首朦胧的爱情诗,这首哀而不伤的暗恋诗,被魏老师演绎得精致、唯美,还有几分淡淡的哀愁。
(一) 声临其境
魏老师的朗读指导别具一格。
“蒹葭苍——苍——”,风吹芦荡,美丽的伊人从未谋面,却足以让追逐者形容憔悴。
“溯洄从——之——”,沿溯阻绝,追逐者虽默默无言,却感到他奋力游水,上下求索。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引导学生填入感叹词,生齐声“啊!”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引导学生填入感叹词,“唉!”
用填词法,一唱三叹,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更能体会主人公内心求之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的落寞之感。
(二)诗中有画
魏老师从关键词入手,从伊人地点上的变换“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而营造了一种若即若离之感。而诗中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无不看出追逐者脚步的匆忙变换。“长”路漫漫,“跻”高而陡,“右”而曲折,无不象征着男主人公内心焦灼却又对爱情执着。
由声入境,由诗入画。升华主旨,对理想的追求。魏老师不紧不慢,带着学生领略爱的纯洁,情的美妙,品味生命的真谛。
(三) 灯火阑珊
一般认为《蒹葭》则哀婉之作,求之不得,爱而不得。但魏小君老师则从“伊人”的角度赋诗一首,带领学生探究“伊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面对男主人公艰辛的追逐,女主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知,或者未知?考验或者是冷淡?这样另辟蹊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妙哉!或许男子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正应了魏老师的那首诗“彼若从兮,吾悦且欣;彼若去兮,长风解吾心。”
有声有色有温度。温婉而诗意。
三、传递阳光,洒下芬芳


由陈娜娜老师和王传杨大师带来的微课讲座,虽微则精,干货满满。有精准的解读,有精美的制作,有典型的范例,更有举一反三的应用。如醍醐灌顶,我忽然明白了微课的特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重点突出,精讲精练。
一路走来,我和许许多多的同仁们由迷茫而顿悟,由粗糙而精细。在团队的滋养下,在精心的打磨中,慢慢茁壮地成长。
阳光正好,春风不燥,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身边的花儿都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