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内在“婴儿”状态影响着亲子关系

        俗话说,养儿才知报娘恩;心灵鸡汤说,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佛说,孩子都是来度化父母的… …这些,其实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婴儿”,而我们的孩子将会变成父母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照见自己内心的“婴儿”,唤醒自己童年的记忆,那些在生命初期遇见的,或是温暖慈爱的养育者、或是焦虑不安的养育者、或是冷漠忽视的养育者,与其互动的关系都会逐步内化于心,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同时又将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常见对待孩子情绪和行为的情境:

情境A

冬冬要画一幅画,妈妈会要求孩子,先在草稿纸上画几遍。构图、色彩搭配等多次尝试后,觉得满意了,再往交给老师的画纸上画。孩子很迷茫地看着妈妈。这不是在考试,也不需要一幅完美的画。然而,妈妈害怕孩子画不好,处处加以指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情境B

菁菁哭闹不止,爸爸听到哭声会觉得烦躁,想立刻中止孩子的哭闹行为,采用哄骗、惩罚等多种方式,未果。最终,或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或是暴跳如雷地问责“你说话,到底哭什么?”/“不要再哭了,再哭就打你!”

两个情境中,父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带着焦虑的底色呈现出来。父母内心的“婴儿”,可能曾经是被严苛对待的,内心情感可能曾经是被养育者忽略的。冬冬妈妈和菁菁爸爸虽然很爱孩子,但是,他们显然并没有看到孩子这个人,而是顺着自己的焦虑去行动,孩子就成了父母缓解焦虑的工具。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诸如此类情况,可能形成的亲子关系:

父母强势,孩子压抑;或是父母讨好,孩子跋扈

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来满足自己期待的父母,有可能把孩子养育成物化的人,一个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孩子只有压抑自己的个性,难以享受生活的乐趣。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是又吵又闹为自己辩护,更有可能是被动地攻击,比如,你想让我好好学习,我乖乖地就是无法学习好。如果我学习好,就是替你实现了目标,你就得逞了。

如果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之间是顺从与支配的关系,有可能让孩子顺从自己,也有可能再也不愿意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在关系中压抑自己的需要,把自己当作满足孩子期待的工具,没有原则地迁就讨好孩子,孩子就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孩子有可能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权益、以自我中心。

久而久之,人的内在会形成 “我和物的关系”认知。

“我和物的关系”,指把人际交往的对象当成满足自己的物的存在。在“我和物的关系”中,我没有看到对方这个人的存在,只有对方是否匹配或满足了我内心的渴望或期待。这是一种相对不平等的关系,一方被以满足另一方而存在,这样必然会造成一方的压抑或牺牲为基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情境C

16岁丹丹“投诉”父母让她极度愤怒的行为:早餐必须喝一杯牛奶,每天会翻看她手机通话记录、上网记录,翻看书包、抽屉。并要求她按照父母制定的学习时间表作息,一旦违反“规定”就会训斥指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父母内心的“婴儿”,可能曾经是被控制占有的,也有可能是在成长经历中被过多的批评、羞辱,为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而变得“乐于”控制。丹丹的父母以“爱护”名义,让她服从父母一切决定,这就是在不断突破孩子“边界”,“侵占”孩子的世界。孩子没有空间发展出“自我”,而“做自己”的信念通常是一个人获取自我价值的途径(比如: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无私的,我是努力的,我是隐忍而善良的等。)这是她生活寻求确定和安全感的拐杖,如果硬生生地把它拿掉,后果可想而知!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诸如此类情况,可能形成的亲子关系:

输和赢的关系

亲子之间容易陷在一个你对我错的反抗和冲突关系中。父母常常对孩子事事讲道理、事事分对错,要求孩子要按照成人一样,去思考和做事。而一个人的“理智脑”要到25岁发育完全,在此之前,受到外界“危险”刺激时,孩子更多是用“情绪脑”应对,可能表现为三种:攻击或被动攻击(和父母对吵或与父母期待相反)、回避、木讷,因此孩子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焦虑。有的父母会非常执拗强迫孩子一定要承认错误和道谦,关注的点永远是做错了没有,选择对了没有,这样做对不对等,而较少关注这样做是否合适。所以,孩子有时特别认死理,爱钻牛角尖,显得僵化和执拗。这种关系中的孩子也许智商高,但通常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亲子关系,一般比较疏离。

久而久之,人的内在形成 “我和你的二元关系”认知。

“我和你的二元关系”里,我和你之间的冲突往往纠结于谁对谁错,是赢和输的关系,表面上赢的人,实际上输了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问,好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享亲子关系。这是一种更亲密,更轻松,孩子可以成长为自己,也允许对方成为自己的关系。

这种关系中的父母通常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格,能够看到并接纳孩子的不一样,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允许孩子做符合年龄特点的相应决定。孩子精神相对自由,对和错不过分纠结,灵活处理事情,能够接受拒绝、也能够拒绝别人等。因此,负面情绪体验相对较少,尤其是缺少加诸成人评判的,比如羞耻或过分地自责、愧疚这些限制人心灵的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可以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关系”,关键不在于你我,而在于我们,我们之间在人的层面上彼此联结。我们彼此允许对方存在的方式,也允许自己存在的方式。能够看到自己的,也能够看到对方内心最深切的渴望,例如,渴望被爱、被接纳、自由、有意义等。这是一种彼此滋养的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然,这种“我们”的关系并不容易达到,可以作为一个目标去努力。尘世中的你我内心中都有一个“婴儿”,需要不断地学习、自我觉察。

下面谈谈自我成长的体会:

常常自我反思,有效避免代际遗传。

父母都不是完人,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然而,如果父母自我反思缺失,则可能会使自己的创伤经验在孩子身上重演。我曾经有过多次瞬间的体验。即当我有时在气头上训斥孩子时,看到孩子因无措而害怕的样子,恍惚间像是穿越了历史看到了幼年某一刻的自己。后来就此体验和许多父母沟通过,发现许多父母有过类似的体验,只是他们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我的自我反思,当暴发前那一刻,我可能更快地觉察到,或者即使暴发,也更可能从孩子身上瞬间看到自己影子,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失控,从而意识到并停下来,与孩子之间平和而真诚的沟通彼此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讨论可能的选择和决定。

常常自我反思,有利划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边界。

自我成长中的体验是属于父母自己的经历,不能够替代孩子的情绪体验,在亲子互动之间及时地觉察和捕捉到自己情绪是否有“污染”孩子情绪的时刻,而及时地停下来。我常提醒自己:这是我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可能并不一样,我还是去看下孩子怎样反应和看待此事吧。孩子就会被真实的看见,不加任何预设的情境和判断,这样孩子就有体验自己生命的自由。

常常自我反思,增强自我接纳度。

不管目前情况怎样,父母不要因做得不够好而太多自责。反而是要更接纳自己,因为只有在接纳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不同。所以,首先我会先接纳的应该是自己内在“婴儿”的部分,然后再看见孩子相应的行为时,被安抚和接纳的这一部分就不容易被激发,从而更容易看见孩子真实的需要。通俗的说,父母现实中的孩子就是父母内在“婴儿”的样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接纳,作为最真实自我的那部分就会产生对抗的力量,从而一看见孩子哭,就想去改变他,试图要从他身上去之而后快。但是,孩子具体是怎样一种情况可能就看不到了。显然,这隔断了真实的亲子交流,在关系对立的情绪下,教育必将无效。

接纳是接纳一个人原本的样子,允许他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接纳并不代表一定是喜欢,而是允许。

图片发自简书App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拥抱自己的内在“婴儿”,温柔而坚定的养育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珍惜时间的感觉是生命真好!充实真好! 莫误好时光,过有领悟的日子,才算不辜负时光。 在不变的生活里,看到生活的变迁...
    春晓涤生阅读 224评论 0 0
  • 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八年前母亲驾鹤西去的祭日!冥冥中总觉得是我欠母亲的情份,上天便安排了这个日子让我偿还,便告诉家...
    北方柳阅读 2,387评论 0 2
  • 很久不联系的江同学突然给我打电话,很是惊讶,原来他司考过后又打算考研,这不,快要被逼疯的他想起来我这个老同学了。江...
    陶之夭夭1阅读 454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