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八月初,菜市场买菜看见不少老年人提着大袋的二荆条辣椒,再注意到菜摊上也多了不少卖二荆条辣椒的。那红彤彤的颜色,j型修长的身材。才记起这段时间是做豆瓣酱的季节了。
现在的人很久没有自己做过红油辣椒豆瓣酱,包括我家里。红油辣椒豆瓣酱是需要阳光暴晒的,自从搬家以后,家里的阳台只能晒少许阳光,老妈只在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做过几次,城里的房子不像在农村,诸多不便!再加上后来豆瓣酱大家都是买现成的,老妈就再没有做过了!
回想起在农村的时候,这个季节就是我负责晒豆瓣酱,只要有太阳的时候,就要把平房顶上的豆瓣酱缸,揭开盖子,让它暴晒一天,为了防止苍蝇虫子,上面还要用一个蜘蛛网罩。
蜘蛛网罩的制作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先聊豆瓣酱的制作。那个时候的农村里面几乎家家都是自己做豆瓣酱,一家购买几十斤二荆条辣椒是常规操作,因为都是要一次做够一年吃的豆瓣酱,不仅是回锅肉要用,很多菜都要用,甚至吃面也要,家里没菜的时候,豆瓣酱也是下饭菜,那会儿可不像现在随时都有好吃的。
买回辣椒以后,去掉辣椒绿色的叶柄,有的家庭是用剪刀剪。清洗干净,你如果想自己用刀剁细,那你就要忍受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用筲箕装着,再带着一个大桶,到大队上的打米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舂米作坊)打成辣椒粉末汤。
打米厂每年这个季节都有一条专门的线负责辣椒(四川人应该说打海椒)。其实原理和舂米差不多,但因为是电动小马达带动的,感觉要先进一点点,又因为辣椒不存在去皮,又有汁水,最后出来的时候就是一桶辣椒粉末汤,又因为每家的要求不一样,出来的粉末大小不一样,辣椒皮的大小不一样无非就是重复磨一次。每次去打海椒,我都不进去,打好才进去拿,因为里面呛得要死,全是辣椒味。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是戴了加厚的口罩。
打好的辣椒粉末汤提回家以后,加上大量的盐巴,红色的花椒,发酵好的胡豆瓣(那会儿的胡豆瓣也是自己发酵的,家里的干胡豆,开水煮开,直到干胡豆软到可以剥开的程度,剥掉外面的硬壳,分成两瓣,晾冷以后裹上面粉,放到一个大号簸箕里面,均匀得铺平,盖上南瓜叶,放到阴凉处等到它慢慢发酵,长出白绿色霉菌的时候,取出来阳光下暴晒,直到豆瓣上的白绿色霉菌变成白粉末状。
暴晒的时候还要一天翻动好几次,以免晒的不彻底,晒好的豆瓣也不是马上就能用的,必须用白酒泡制过,回想起来发觉小时候好多东西都是需要自身动手的,没这些技能都不好意思叫家庭主妇,手动捂脸)当然这些肯定不是我做的,我都是看老妈和我奶奶做的,我只有打下手的份。
最后加上自家的菜籽油,那会儿的菜籽油也是自家种的,然后拿到油坊压榨的(那会儿的油真的是压榨,基本上都是初榨油,二次三次压榨油不多,所以那会儿的油麸子都是要拿回家或者回收的,可以用来肥地,喂猪等)菜籽油有的人家是用生的,我家基本上都是熬过的热油,凉冷以后加入辣椒里面。
到这里了,基本上的工作就做完了,后面就是暴晒了。前面说过了,晒豆瓣酱用的是瓦缸盛放,不晒的时候上面用盖子密封。有太阳晒的时候,揭开盖子用蜘蛛网防止苍蝇虫子。 蜘蛛网是用竹子外面的竹青切割成细条,弯成圆形,然后到竹林盘里面去寻找蜘蛛网,反复旋转,直到整个竹圈中空部分粘满蜘蛛网,蜘蛛网每天早上,特别是有露珠的时候,粘性是最强的。遮盖豆瓣酱的蜘蛛网不是一直都有用的,每隔几天就要重新去弄。因为粘性随着阳光的暴晒会减弱,特别是有苍蝇虫子的时候,要把那一块去掉。所以为了补上漏洞增加粘性,每隔几天就要重新去寻找蜘蛛网。竹圈不用换,所以到了豆瓣酱暴晒完工的那一天,竹圈上的蜘蛛网新旧交替,厚厚的一层,但还是可以透光的。
豆瓣酱有了盖子,防雨水,有了蜘蛛网防苍蝇虫子,但也不是万事大吉了!每天都需要至少翻动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不断的翻动才能使豆瓣酱暴晒均匀,不至于出现发霉现象。发霉的豆瓣酱,那个味道不太好。如果遇上确实天气不好,没有太阳,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豆瓣酱发霉现象过于频繁,需要加入适量的白酒(高粱酒最佳)
过完整个三伏天,基本上豆瓣酱的暴晒历程就可以结束了,可以进入泡菜坛子里面了封缸了,泡菜坛子也是瓦缸最佳。
这个时候的豆瓣酱可以吃,但还缺少一点时光赋予的醇香厚重感,封坛后的豆瓣酱一个月后再吃,那种回味无穷,是回锅肉的灵魂。自己做出来的豆瓣酱是现在生产线上出来的流水化产品不能比的,而且每家在细节上的不同比例与方法,每家每户的味道也有所不同!(那会儿的泡菜坛子基本上都是这种淳朴的颜色,现在的泡菜坛子中看不中用,失去它本身的功能,好的泡菜坛陶土质地,泡出来的酸菜味正,一年以上的泡菜是常事)
Ps:图片为网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