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几个群内都在传同一道题,具体如下:
王师傅是卖鱼的,一公斤鱼进价48元。现市场大甩卖36元一斤。顾客买了两公斤,给了王师傅200元假钱,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200元。事后邻居存钱过程中发现钱是假的,被银行没收了,王师傅又赔了邻居20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据说,这是一道可以测出一个人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
这题很老了,之前我已经多次遇到。但老题穿上新装,足以使历史押韵:大家的讨论依旧激烈,答案也还是五花八门,彷佛题目是刚出生。我早知道答案,如同已吃饱饭,有了底气和乱想的空间,随手把题目发给家人和几个朋友,看他们的思路与结论、理由与纷争。精彩欢笑之余,也有些不算轻松的思考,记录如下:
1.题目当然不能算难,但文字描述相对长一些。这时考验的就是细心与耐心。很多朋友读题就吃了大亏,公斤和斤一而再再而三地错乱。还有人不能自拔,一错再错之后,赌气化身为消费者代表,高呼鱼贩不仁——还有差价,怎么能算大甩卖!?精神可嘉,思考令人着急。
事儿不难,但耗时不短。看似需要能力,实则考验耐力。很多事都如此。
应对之策无非那四个字:慢就是快。小时候,绿皮火车站台边的引导员大妈诚不欺我。
2.题中的邻居是一个明显的干扰因素。无论是谁,只要能跳脱出来,就能轻易发现,他借出200后被补足200,不赚不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片场上的路人甲。但环境越复杂,跳出来就越难。很多朋友攻算到第五个答案时,已生错觉,不再自信,终于迎来溃败式的动摇:邻居会不会是一个隐藏角色,也需要考虑在内?这样一想,完了。答案从错走向离谱。
做加法前,必做减法,这道理谁都懂。
做完减法要坚定,买定离手,连想都不该再想。这道理困住很多人。
3.题目有个最大的心理陷阱,在最后一句:据说,这是一道可以测出一个人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
据谁说的?反正我不信。题是题,人是人,商业是商业,思考是思考。混为一谈既不对,也有害。害在何处?这么说吧,没有这句话,这类题就活不了这么久。看似你在证明自己拥有商业头脑,其实只是印证了这话真的有魔力:它勾起你自证的欲望。
人应该为自己证明,智力也需要亮剑精神,但它该来源你的自发自主,为一道题就费尽心力努力自证,你太抬举它了。答对了也好,答错了也好,和你是谁能干什么数学能力怎么样,关联度都轻过一缕灰尘。
但,这就是人性。了解容易,改却极难。谈到人性我再猜一次:上面写了不少,但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到这题,现在,你是不是更关心答案?
全文汇成一句话:答案真的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