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好事多磨。在十六国这个乱世里,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不久以后,汉赵再次进攻前凉,张骏被刘曜打得大败,之前已经占据的黄河南岸那片水草丰饶的土地,得而复失。但是,这次汉赵出事了。啥事呢?原来,这个时候的后赵已经崛起,羯族人石勒把前凉的死对头汉赵皇帝刘曜给杀啦!刘曜这么突然的下线,让汉赵国内措手不及,都城长安那边儿一下子就乱了套。也顾不上跟前凉打了,赶紧撤兵回去救援。这就给咱们的张骏办了件天大的好事,趁这个机会,他不费吹灰之力,又把黄河以南的土地给拿回来了。不过这样一来,前凉就和后赵接壤,成邻居了。羯族人性情凶悍,有事儿直接大拳头大嘴巴伺候,连匈奴人都不是对手,张骏肯定也害怕啊!只能向人家称臣纳贡。您是上邦老大,受小弟一拜。我这里香车美酒,银钱丝绸都给您送,咱俩相安无事就行。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刚稳住后赵那帮羯族人,前凉境内粮食又歉收,遇上了饥荒,粮价飞涨。国都这边儿之好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计划到秋收的时候再征收三倍于往年的赋税,把朝廷的亏空补上。这时候就有人跟张骏说了,不能这么干。因为你这样征粮,对农民的伤害太大,到时候谁能交得起这么多粮食啊,日子还过不过了,是吧。最后,张骏听从了建议,还是按正常水平征粮,亏空就由朝廷自个儿承担啦。这样,总算使前凉度过了荒年饥馑的日子。
咱们说张骏已经派人送信给东晋,算是重新联系上了朝廷。但是这条路走得很不顺,因为那时候北方各地都是割据状态,交通驿站等部门各自为政,治安也比较混乱。这就导致了各国使者经常在半道儿上遭遇土匪强盗、散兵草寇,还有各种突发事件,那时候谁管你是不是使者呀,只能东西一扔撒腿就跑,跑慢点儿就没命啦!很难按时按点完成使命。所以张骏就跟东晋提出来,希望朝廷能给我们派遣常驻代表,设立大晋驻凉州办事处,这样也能方便我们及时沐浴天恩,聆听皇上的吩咐。张骏的这个要求,东晋其实很早就答应了,不过因为连年战乱,派的人一直过不去。最后东晋这边没办法啦,找了12个人,乔装打扮成行旅商人的样子,带上马匹骆驼货物,一路上停停走走,用了好几年时间,才最终到达了凉州。也是直到这个时候,前凉和东晋才算真正实现了互通往来。
重新打通与东晋朝廷的联系,是张骏在位期间一项重要的成果。从这以后,张骏积极地跟朝廷汇报凉州的生产生活情况,表明自己替皇家安定一方的决心。咱们知道,甘肃酒泉以南,接近昆仑山起始点,是古代一处出产玉石的地方。张骏在这里安排修建了一座西王母祠,以表明对东晋朝廷的尊崇和祝福。虽然这些礼节性的工作都很到位,但张骏始终不奉朝廷正朔,不用东晋年号,依然沿用他老爹,张寔那会儿的建兴年号。这个操作其实就表明了,前凉已经不是晋朝治下的一个州,而是自己说了算的独立王国了。东晋也管不了那些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张骏礼遇有加。其实就这么回事儿,你东晋偏居南方,国力衰微,允许人家称王建国,人家给你个面子,还跟你客客气气的。要是你软的不吃,人家直接翻脸了,你也没办法,因为你鞭长莫及,未必管得了人家。人在实力不够的时候,好多事就得装糊涂了,古往今来,都是这么个道理。
张骏在位一共22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凉文公。在他统治期间,凉州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王国。至于他有没有正式称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不论前凉的治理形态,朝廷的组织结构,官民的普遍反映,还是东晋明明知道却选择默认的,对待前凉这种不奉朝廷正朔的态度,都表明张骏早已成为河西凉州的无冕之王。有时候叫什么不重要,是什么才重要。越是有想法,有野心的人,有长远计划并且眼光毒辣的人,他表现出来越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一样别人过早看穿他的真实想法。
张骏死后,他的二儿子张重华即位,十年16岁。他在张骏生前被封为五官中郎将。这个官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当魏王的时候,他的儿子,世子曹丕的官职就是五官中郎将,这个位置,是世子们的专属。张重华自称假凉王,尊老爹张骏的正妻为太王太后,尊自己的生母为王太后。就这样,凉州张氏的第四代继承人,也是第一位称王的前凉统治者,登上了广阔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