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愤怒了,因为自己一直在探索自己,但是因为老师的命题作文,所以我来一次生命中生气的回溯吧。说起我跟谁生气,我先说说不敢跟谁生气吧!首先不敢生气的是奶奶。听妈妈说,妈妈生我时奶奶一听我是女孩,转身就离开了,连一碗粥都没有煮给她吃。我很生气,怎么因为我是女孩而让我生我的妈妈饿着呢?!当奶奶说一个丫头不要上那么多学时我很生气,我怎么就不能上学了?当奶奶说我不如邻居的孩子学习好时,我很生气,我明明就做得好,你凭什么说我。虽然我很生气,但我从没跟奶奶表达过,因为她是家里的权威,是妈妈见了怕的人,我很怕,我不能表达。当别的小朋友联合起来欺负我的时候我很生气,为什么我做什么你们都欺负我?当我第一次去大姑家住时,我刚刚来月经,本想跟姑姑要些卫生纸之类的,她跟来玩的邻居在门后说:“我哥这丫头,要不是学习好,啥也不是。”我没有要卫生纸,任由鲜血流在棉裤上,一直忍着,我很生气,但我没有表达。我为什么如此生气却不敢表达?因为我的妈妈在这个家里就是受婆婆小姑欺负的一个人,妈妈从来做的只能是被欺负然后向我诉苦。对于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听着,不能表达。渐渐的,我发现自己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 在二十岁前,我表达过愤怒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村子里的小男孩,因为他欺负癫痫的弟弟,一直被欺负的我拿起棒子打了一个男孩,并且把棒子打断,自此,我感觉再也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另一次是和爸爸吵架。吵架的内容至今清晰在目,我在给妈妈出头,责怪他丢下我们,责怪他没有本事,不能给老婆孩子温饱的生活,责怪他总是出轨,让我都不好意思在人群中抬头!我记得爸当时气得直踢墙,但是他没有打我,甚至是说不出话来,在那一次,我似乎体会到“战争”带来的成就感,那就是爸不敢再轻视我,对我读书再也不敢说什么“丫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样的话语。我似乎体会到了生气吵架的妙处;得到重视,捍卫自己的自尊。是老妈的代言人。 好长时间、我没有在吵过架了。直到,我开始结婚生子了,我仍然不敢吵架,然后再通过吵架获得被爱被尊重吧!先是婆婆有事没事说我是外姓人,结婚时给了我八千块钱说不要拿给娘家,说她家儿子如何优秀,说我是个可怜人,我心里很愤怒,但她是长辈,我忍着。当先生说要把她们从老家接来一起住时,我很不愿意住在一起,但为了维护一个贤惠的形象我忍着;当我不希望他们卖掉老家的房子,人家商量都没商量时我忍着,但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适时,我忍着,我没有边界,只有忍让。婆婆几乎是奶奶的翻版,我都忍着!直到,我生了两个男孩,她说这要是两个妞就好了;我的小朋友没什么问题,她要给孩子吃药时,我爆发了!爆发的结果是我们分开来住,婆婆对我虽有微词,但不再用言语攻击我了。我知道这次发怒的来龙去脉,我一直是重复着儿时的模式,受害,受害,受害,绝地反击,胜利!但破坏性极大,从此,夫妻离心。 对先生,亦如此。当我和婆婆吵架时,我很气他不能公道说一句话(其实,处于这个角色,谁都不能公道),我气他在孩子出生一个星期后去读书,回来第一件事是带他父母去旅行,我们母子三人经济紧张,带孩子一团糟,他竟然带父母去旅游!人还没有到家就要接着去英国游学,我嘴巴上说:求学的事我支持。心里上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看吧,为了你,我都这样了!忍着的结果就是偶然一次歇斯底里的爆发。我很生气,用“离婚”作为最后的盾牌,吵过后,我以为一切烟消云散了。不过 ,别人不这样想,别人为此压抑了很久。这样的情况吵了三次,吵过的结果就是曲终人散了。 我为什么总是选择生气?因为这样我可以是受害者,可以在猛地爆发中获得胜利,这是我惯用的模式吗?我在重复着妈妈的模式吗?
我在做什么,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制造出让我愤怒的事?其实 ,所有的生气时愤怒是都是自己的不安全感作祟,低自尊的表现和惯有的生活模式的表现。
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已经认清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今,我可以从容表达我的需求,可以设定自己的边界,可以用爱和美好的东西代替生活中受害者的模式,所以,我有能力让自己更幸福!加油!还可以写一篇《儿子,我为什么总和你生气》!
这是我所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