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分四期梳理了一些对制度建设的思考,主要是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制度和管理的辩证关系、制度的主要特点、制度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现在汇总在一起,以饷战友。
一、如何理解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制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到国家、社会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小到公司、团体的管理规定、流程安排,都是制度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虽然从降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制度的世界。可真正让我们讲一讲什么是制度,怕也很难讲的全面。
简单来说,制度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限制人们行为的规则,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规则规范。说全乎点,就是在一个组织里面,由具备话语权的人或由绝大多数人基于一定的利益诉求,为了规范和限制人的行为而设计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模式。
这也许听起来挺复杂,其实关键词就三个,组织、目的、规范。这三个关键词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司团体都需要制度。
从组织层面来看,我们作为个体往往不需要制度,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结果一人承担、利益自己享有。可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相对薄弱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结成一个组织来实现更大的目标。但是在一个集合了很多个人的组织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诉求,这些立场和诉求会削弱沟通效率,使组织难以形成的最大合力。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最大可能的统一个体意愿,使一个一个分散的个人尽可能集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使个人的人格弱化、组织共同的人格形成。这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说,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
从目标层面看,制度设计的指向就是达成既定目的。一种制度对应一种目的,一种制度代表一种诉求,一种组织制度就决定一个组织的性质。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区别这些社会的性质的,就是每一个历史阶段具备统治力量的群体所建立的制度体系的差异。这些制度体系自建立之日起,就具备鲜明的目的指向性,代表了特定的利益。奴隶社会的所有制度,都指向维护奴隶主的权益,这是一切其他制度设计的底层算法。
最后是价值取向。规范或者说约束、限制是制度的目的,也是制度发挥作用的途径。通过制度的规定,强制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看似天然的价值观。就像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认同普天之下皇权至上。同样,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如果到一个新的公司、组织,想要快速融入这个集体,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系它的制度规定,从学习制度的设计导向来体会公司的价值取向。
二、正确看待制度和管理的关系
这是制度建设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在上篇《制度建设初步思考(一)》中,我们简述了制度的概念,并且围绕组织、目标和价值取向三个关键词回答了制度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在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三个层面是人们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最主要三个抓手,即组织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
那么制度和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人说,管理等于制度,管理就是一整套成文的制度体系。也有人说,管理和制度是两码事,管理是艺术,制度是生硬、刚性的条文。
这两种观点显然都不准确。管理和制度既不能完全等同,也绝不是毫不相干,他们就像并蒂之花,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从制度和管理的作用机制来看。现代企业一般意义的管理者,其管理对象多说是人。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管理工作就必须灵活适应。但灵活性一定是在制度的框架之下,绝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而制度,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成文的规范、条例、规定,以及由此不断演化而成的共同价值观。
所以说制度是相对固化的,管理需要更强适应性;制度侧重于规范本身,管理更注重规范的执行;制度来源于管理实践,管理实践的依据是既定的制度设计。
从二者的作用结果来看,制度必须转化为管理成效才有意义,制度的优劣由管理的结果来体现。同时,管理效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也由制度设计的科学和制度执行的结果来决定。所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好的管理离不开一套优越的制度体系,好的制度一定来自于卓越的管理实践。
从这个意义来看,想要提高管理的效能,不妨从梳理制定一套高效可行的制度着手。同时,如果想快速了解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如何,也许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判断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制度的四个主要特点
这是制度建设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我们简述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回答了制度和管理的关系。今天,我们再讨论制度的一些特点,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制度建设的意义,科学看待制度和管理的关系。
如前文所说,制度是在一个组织中处于权力地位的人出于既定的利益诉求而制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我们在这里提炼了概念的三个关键词,组织、目标、价值取向。这三个关键词的背后,体现了制度的四个特点,“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局限性”。
首先,根本性。制度代表了组织的根本意图,具有组织的广泛认同,可以界定对与错、取与舍,反映了组织的根本价值取向。就像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可以被随意买卖杀害,在封建制社会皇权可以高于一切,而在现代社会我们都会强调人人平等。这就是制度根本性的体现。
其次是全面性。成熟的制度设计,其内容往往从组织发展的整体和全局来考量,需要涵盖组织运转过程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越是高级的制度,越是全面而细致。我们看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可以在全球布局这么多门店的同时又能保证每一家门店烤出的每一个汉堡口味一致?因为每一个店铺从选址到运营、每一个汉堡从备料到烤制都有着一整套标准化制度规范,这些囊括了全流程的SOP清单,保障了全球一致的品质。
再次是稳定性。制度一旦建立,在一定的时期内应具有相对确定性和稳定性。这是能够让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朝令夕改,只会让制度和它的制定者失去权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国家治理,不能政策制定太频繁,多搅则易烂。管理公司也一样,东一榔头没砸瓷实呢,又换到西边抡棒槌,搞得员工晕头转向,不知所以。
最后是局限性。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是在特定环境下,出于既定目的制定的。制度打从制定的时候就决定了它一定会被修订、被废止。因为环境会改变,利益诉求会变化,所以当制度不合时宜时,我们当然不能刻板地为了执行而执行。要看到制度设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制度的执行是否与最初的目的相统一。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当生产力发展了,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这几天热播剧《精英律师》里有一个桥段,说一个男青年为了给国内吃不起高价抗癌药的病人代购国外低价抗癌药。从法律层面来说,代购的药品在国外正常销售但是在我国并没有列入国家药品许可目录,应当认定假药。该男青年本人也没有获得药品销售许可,应当被认定为非法销售假药。但是最终法官判了无罪。
这里就涉及一个制度初衷的问题。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该男子不以牟利为目的,为了救人而触犯药品管理相关法律。如果判定他有罪,那便是为了执法而执法,全然忘记了执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本、全面、稳定、局限,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点,是我们在结果导向的管理绩效之外,从过程导向判断一个制度好坏优劣的又一个参考纬度,更是我们在思考建构制度体系时需要格外关注的地方。
四、制度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是制度建设系列的第四篇文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制度的概念、意义和特点,今天我们进一步讨论制度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问题。概括起来是“五个不”。
第一点,画像不精准。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每一个组织都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适用的制度都不尽相同。企业体量小的时候,过细的制度就会像繁文缛节一样掣肘企业的灵活和创新,但企业发展壮大了,哪怕一处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应该是互为表里、融合统一,文化是制度的内核、制度是文化的外延。我们一些管理者,到处取经,今天学华为管理学、明天学腾讯管理学,看看南边老任家的也挺好、北边老马家的也不错,搞到最后弄得自己的制度和文化成了“四不像”。
听说过一个段子,说几年前,马云和任正非一起坐飞机。在机场,先是碰到了几个华为的人,都在读书和讨论工作,见到任正非就和任总打招呼。再往前走,在登机口遇到一群阿里的人,阿里的人把行李箱平放在地上,围着行李箱坐一圈打牌,见到马云,也和马总热情的打招呼。
我们会说阿里员工就一定不好么?毋庸置疑,华为和阿里,都是伟大的企业,但他们的行业不同、战略不同、架构不同、路径不同,文化自然也不同。
第二点,规定不系统。主要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制度存在缺项,特别是中小企业,制度缺胳膊少腿。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制度虽然能够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考虑到,但在看似的面面俱到之下,却是每一个具体规定的大而化之、泛泛了之,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延展不够。
制度缺项,就意味着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么是有看不见的死角,要么就是故意留下了一些裁量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在缺项的领域,员工的一切行为都没有一个公允的导向,一些的裁决来自于权利。死角,就是隐患;空间,就会腐化公正。
制度大而化之,就会变成花架子,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我上篇文章中所列举的麦当劳、肯德基的例子。麦当劳、肯德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餐饮企业之一,根本的竞争优势就在于那一叠叠细致SOP清单。对每一道工序、没每一处细节都细致入微、关照到位,这是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得以保障的根本原因。
第三点,导向不稳定。朝令夕改是大忌。制度是规范、是标杆,是组织成员行为的导向牌。制度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时期内,要赋予其足够的权威。制度即便修订,非到万不得已,也不宜大刀阔斧、改头换面式搞颠覆。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登基之后,雄心勃勃的王莽就立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地、奴婢、货币和商业的政策。这些改革,在没有考虑到帝国各阶级忍耐度的情况下一股脑抛出,最终落得官民皆反,政权十几年就奔溃了。
提到制度变革,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可谓波澜壮阔,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在设计改革开放的时候是怎么谋划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明确实施改革开放。但是全国各地情况不一、局面太大,推动起来很难,风险很大。所以邓小平首批确定了7个经济特区,坚持以点带面,既能看到改革的成效,又避免触及大面积的矛盾,规避了重大的风险。
第四点,僵化不更新。制度僵化、老化,更新周期太长,建立后不更新、不清理,跟不上组织发展的进程,这是很多组织常常遇到的毛病。唯物主义肯定物质的第一性,肯定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客观性。世间万事万物,鲜有一成不变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遭遇的问题矛盾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制度建设一定也要更新完善,要顺应时代、顺应趋势,及时改旧换新。
管理思想理论从经验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到现在的权变管理理论,每一代管理思想家都试图解决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管理问题。在科学管理时代,我们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定量、所有环节都厘清、所有步奏都规定,但是在权变时代、知识时代,工作无法被量化、思想无法被量化、创造力无法被量化,我们的管理和相应的制度建设就必须随之转变。
我的主要工作是服务管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我所看到的所有企业、进入的工厂,都是布置井然有序、员工有条不紊,我也一直认为工作的地方就该这样。前一段时间,我陪领导去了一趟“三只松鼠”调研,首先参观了他们的生产工厂,和我之前所见的工厂大同小异,一层不染、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厂里只有机器运作的声音。
之后,我们移步去了他们的电商部门,我一进门便目瞪口呆。四层办公楼,一进电梯,满墙的涂鸦,员工有穿拖鞋的、有吃零食的、有三三两两在走廊咖啡吧聊天的。我问了一句他们的接待人员,我说你们平时都是这样么?他说是的。我说真的可以这样么?他说这些员工平均年纪只有24岁,管太死留不住的。而且他们要做的是一些售后、美工、文案的工作,所以我们就给他们营造了包容开放的环境,他们自己轻松快乐了,也能够传导给客户。去年,这家靠炒货起家的创业公司首发上市,市值近300亿元。
第五点,执行不到位。优越的制度体系,可以指导成员走向卓越,保障组织高效运转。但前提是制度必须能够被很好地执行,再完美的战略如果不能落地,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同样,设计再完美的制度如果不能有效执行落地,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我的一个朋友从事美容整形行业已经很多年了。两年前他从上海回到家乡合肥,应聘了一家国内连锁整形医院的运营副总。刚开始感觉业绩、环境都不错,而且常听说高层在筹备上市,一切看起来都挺好。
这是个莆田系家族企业,6个科室主管里两个是关系户,制度、规定、政策形同虚设,他作为分管领导却没有实际的抓手来限制他们。他想改变这个局面,尝试找了一次院长。没想到得到的答复是,那两个科比较特殊,资源由院长直接调度,业绩可以不作为考核他的依据。第二周,我的朋友就辞职了。一年过去了,据说这家合肥的连锁医院业绩江河日下,每年亏损上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