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致看完了《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有以下4个重要收获。
一、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
脱不花,引用过芬兰教育部写在他们战略报告里的话,叫“这个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
作者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教育主要目标是支持问题化学习”,教会人如何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作者的论据我将其归纳为两类。第一、知识的特点。知识不用,容易被忘记,容易不会用,此外它还会过时。第二、人的特点。人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当遇到问题时候,人们最有动机去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了解到的知识、经验,才会更容易被理解、被保留,知识迁移和转化应用才更有可能。第三、时间的特点。生命是短暂的,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高效利用时间,学习最重要内容。
二、问题类型是多样的,非单一
过往的认知深受“手段-目的”模型影响。解决所有问题一般基于一个基本理论,即问题解决者需要识别出目标状态、当前状态,然后推断出从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假设条件(初始状态的要素、关系和条件)+目标(理想的解决方案)+阻力(问题解决者特征或者引起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困难的问题情境))。
如今,经作者点拨,醍醐灌顶。作者指出这种模型存在局限。它适用于大多数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适应于结构化问题,但不是非结构化问题。具体而言,实际情况是“目标状态和路径约束常常是不确定的或者是需要公开协商的,没有事先建立好的通过路径约束到达目标状态的路线。问题解决的信息处理模型不足以表征各种类型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哪些情景化、分布式的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实际情况是“问题是劣构的,因为有一个或多个问题要素不清楚或者有某种程度的不不确定性;拥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路径或者一种解决方案也找不到;拥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案的标准,所以不确定用哪种理论、规则或原则,来解决问题并且应该如何组织;常常需要学习者做出判断,表达个人观点或者想法。”
作者进而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作者认为问题类型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包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表征形式和不同思考技能。
三、系统了解问题定义、类型、解决问题影响因素和方法
作者系统描述了问题定义、类型、解决问题影响因素和方法。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解决问题外因的拆解:①结构、②情境、③复杂性、④动态性、⑤领域特殊性。还有的是作者提出定义问题:问题图式。这对我而言是新知,需要做深度了解。只是更加验证了系统思维重要性,学习关联关系。
四、学习一本书的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书的假设、本书缺失内容、本书重要内容。对自己的启发看一本书需要了解:
第一、作者是谁。包括研究方向、研究流派、立场。
第二、作者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看到什么问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这本书有何不同。本书内容包括哪些,它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因)、它的亮点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界),有没有使用条件(用),有没有不同观点(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