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篆塘,金土地的陈翰林功德牌坊,不得不看。
记得我们最敬爱的国家总理去世的那年那月,大雪封山,修建牛场至分水的支公路不得不停工。
老爸冒雪回到高青,跟我母亲讲起分水金土地牌坊:
“高!几重房子高!底下很宽,大车,多大的大车都能过去。”
那时,我还没上小学。
金土地牌坊,自此就印在我的心里了。
次年,公路竣工,父亲回去,陆续而零星地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牌坊的故事。
25年前的一个夏天,我特意从郭扶租了摩托车去金土地看牌坊。
一见牌坊,它高大雄伟的身姿、气派精美的雕塑,就把我震撼到了!
时过多年,想起来依然不能平静。
它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没有之一。
后来,我陆续带了几拨朋友去瞻仰它的风采,讲述它的故事。
就在前几天,一位笔友听我说起,也跃跃欲试,前去拍了不少照片,一边拍,一边忍不住感慨万千。
笔友很兴奋,又比比划划量出大概尺寸,对牌坊主人、牌坊的由来、牌坊怎么修建,各种兴致盎然,非要我给说个所以然。
其实,我虽然特别仰慕它的宏伟气势、精美雕刻、神秘古韵,但也知之极少,不甚了了。
以前听说,金土地牌坊是朱氏节孝牌坊,是郭扶镇三塘村仁家湾的朱家,为嫁给陈翰林家为妻的女儿朱氏修建的。
但据考证,此牌坊绝非节孝牌坊,而是清廷为表彰陈翰林的文治武功而下旨修建的“功德牌坊”。
不信?有诗为证:
殿试清廷举翰林,
官从六品授纶音。
词臣统治重修选,
国史通商祳节文。
北座为民诛枉政,
南巡禁毒击英军。
朱幡冠冕功名在,
耸立牌坊永叠峋。
有位九旬老人曾经告诉我,綦江区内有几处绝佳风水宝地:鸡公嘴、白云观、铜鼓殿、金土地……
陈翰林牌坊,就座落在金土地的敖家湾,此处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牌坊高18米,宽12米,“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三层重檐,飞檐翘角,每层正脊有圆形鳌鱼雕刻,顶部是三层葫芦宝顶。
四柱底脚两面皆有圆雕抱鼓石,高逾一米。石鼓上有锁环扣,鼓上有倒立龙、狮各两对,雕镂精致,形态逼真,气韵生动,既威严肃穆,又典雅斯文,游人无不叹为观止。
简子一支拙笔,难以描述其精彩,建议你亲自去看看吧。
我父亲说,当年修建公路时候,綦江县委书记张献贵一再指示:千万要保住牌坊,这是綦江陈氏家人的荣耀,也是綦江人民的骄傲。
遗憾的是,“文~”中,牌坊被部分毁容,原来的字迹被抹去,换上了另外的时尚口号。原来的葫芦宝顶,也被加上了一个五角星。
另外,牌坊的邻居人家横七竖八拉了不少绳索,晾衣服,晾腌菜,晾萝卜干,大煞风景也。
幸好,牌坊结构未变,气势未变。
这么高大巍峨,这样气势磅礴的牌坊,古人是怎么修建的呢?
那些石头动辄几百上千斤,那时候没有吊车,没有任何机械装置,工匠们是怎么安装上去,且稳稳当当、几百年纹丝不动的呢?
传说,修建牌坊时,掌脉师指挥工匠们打造好了所有零部件,待要组装起来,却遇到了难题:
四根柱子,几十人费劲把他们竖起来来了。
之前,掌脉师也从没做过如此巨大的工程,重逾千斤的那根横梁,让他伤透脑筋。
工匠们七嘴八舌出了不少馊主意,都被掌脉师一一否定:
开玩笑,那么重的横梁,这么重要的牌坊,万一稍有闪失,毁损了横梁、伤到了工匠,谁来负责?
掌脉师一筹莫展。
这天晚上,月白风清。掌脉师围着四根大柱转悠,苦思最佳方案。
不知不觉,已是月明星稀到深夜。这时,远处慢慢走过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他捋着长胡子,静静地看着冥思苦想的掌脉师。
掌脉师猛回头见到老翁,如同见到德高望重的智者,他深施一礼:“老人家,请为弟子指点迷津!”
老翁摇头:“哎,我老朽了,泥巴都埋齐颈子的人了,哪敢指点你哟?”
说完,老翁轻轻走开,一会儿就不见了身影。
掌脉师依然眉头深锁,独自思索。
一阵清风吹来,掌脉师突然一拍脑门,灵光乍现,恍然大悟。
他对着老翁远去的方向纳头便拜:“多谢仙翁!多谢仙翁!弟子明白啦!弟子明白啦!”
掌脉师开心得一夜无眠,找到副手,挑灯夜战,计算好余下工程所需材料、人工、费用等。
次日天亮,工匠和民工们吃罢早餐,掌脉师就如此这般吩咐下去,大家分组行动:
甲组,加固保护好原有石柱。
乙组,大量挖土把四根柱子四周填埋起来,两边形成斜坡。
丙组,顺着泥土斜坡把横梁抬上去,稳稳当当安放好,再继续下一项。
丁组……
随着高度的增加,所需泥土量更多更大,现有工匠数量显然不够满足工程所需。
好在陈家是当世望族,历来德行惠及乡民。
差人手的消息一传开,就有十里八乡的民众自发前来义务帮忙,一来满足好奇心,都想看着新牌坊落成,二来真心实意,愿为国为民英年早逝的陈翰林尽一份心意。
18米高的牌坊就用这样古老的土办法组装好了,之后慢慢清理牌坊周围的泥土。清理的上千担泥土,就在牌坊旁筑成多间土墙瓦屋。
这些土墙房子,成为了牌坊守护者的家园。
陈家,曾经俊杰辈出,为国为民,功业卓著,连续九代榜上有名。
陈家的辉煌已成历史,但他们的功德,特别是受朝廷表彰而建功德牌坊的陈翰林,人们依然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德行天下,历史记住他们,我们也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