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排序方法,理解起来容易。虽然它的计算步骤比较多,不是最快的,但它是最基本的,初学者一定要掌握。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从左到右,相邻元素进行比较。每次比较一轮,就会找到序列中最大的一个或最小的一个。这个数就会从序列的最右边冒出来。
以从小到大排序为例,第一轮比较后,所有数中最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最右边;第二轮比较后,所有数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就会浮到倒数第二个位置……就这样一轮一轮地比较,最后实现从小到大排序。
比如对下面这个序列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90 21 132 -58 34
第一轮:
- 90 和 21比,90>21,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90 132 -58 34 - 90 和 132 比,90<132,则不用交换位置。
3)132 和 –58 比,132>–58,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90 -58 132 34
4)132 和 34 比,132>34,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90 -58 34 132
到此第一轮就比较完了。第一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最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
比较时,每轮中第 n 次比较是新序列中第 n 个元素和第 n+1 个元素的比较(假如 n 从 1 开始)。
第二轮:
- 21 和 90 比,21<90,则不用交换位置。
- 90 和 –58 比,90>–58,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58 90 34 132 - 90 和 34 比,90>34,则它们互换位置:
21 -58 34 90 132
到此第二轮就比较完了。第二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二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二个位置。
第三轮:
- 21 和 –58 比,21>–58,则它们互换位置:
-58 21 34 90 132 - 21 和 34 比,21<34,则不用交换位置。
到此第三轮就比较完了。第三轮的结果是找到了序列中第三大的那个数,并浮到了最右边第三个位置。
第四轮:
- –58 和 21 比,–58<21,则不用交换位置。
至此,整个序列排序完毕。从小到大的序列就是“–58 21 34 90 132”。
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总结出,如果有 n 个数据,那么只需要比较 n–1 轮,因为每进行一轮排序,就能找到一个最大的数字,所以每轮比较进行n-1-i次(i为右边已经确定位置的数字个数,也就是已经进行的轮数)。
下面写一个程序:
#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num[10] = {3,0,1,8,7,2,5,4,9,6} ;
int temp;
int n;
n = sizeof(num)/sizeof(int);//计算数组的元素个数
//循环比较n- 1次
for(int i = 0;i < n - 1;i++){
//每次循环,要比较n-1-i次
for(int j = 0;j < n - 1 - i;j++){
if(num[j] > num[j+1]){
temp = num[j + 1];
num[j + 1 ] = num[j];
num[j] = temp;
}
}
}
for(int i = 0;i < 10;i++){
printf("%d ",num[i]);
}
return 0;
}
输出结果为: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