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踪迹
一、寻找巨人的国度
快马加鞭的信使
公元前221年1月。秦国西垂临洮守将阮翁仲将军的信使快马通过咸阳城西门关卡后,丝毫没有慢步下来欣赏咸阳市景的意思,仍是扬鞭催马奔向王宫。
守门士兵望着一骑绝尘的信使,互相看了看,都很疑惑,临洮好久都没有这么着急的信使了。
道路上的行人慌忙躲避,快马过后,人们议论纷纷,
“难道匈奴人又来犯边了?”
“阮将军刚镇守临洮那时候,匈奴人来犯,谁知道阮将军让他们吃了多年未有之败仗,恐怕再也不敢来临洮了”
“临洮老乡都说现在匈奴人只要看见身长一丈三尺的,赶紧跑”
“哈哈哈,身长一丈三的阮将军不仅力大无穷,还有养由基之神技,恐怕匈奴人都吓破了胆”
“不是匈奴,会不会是羌人啊”
......
咸阳王宫
秦王嬴政正在查看《禹贡》中青州舆图,目前天下唯有齐国未灭,秦王面前堆满了关东的战报奏章,但秦王只挑出了王翦的战报。秦王对王翦已灭燕的消息竟无动于衷,殿下诸臣皆在等待大王的命令。
“报,临洮急报!”嬴政脑海中全是关东六国的信息,对突然而来的西垂急报也略感意外。
“临洮城外西山,十日前出现十二个身长约五丈,足迹六尺穿夷服的巨人,巨人行至临洮城外五里处止,阮将军待城外百姓全部进城后,令守军紧闭城门,进入战备状态。长人止步后未再向前,只是向城头观望,落日前即返回西山中。次日,阮将军遣斥候进山追踪,无所获。”
群臣一片哗然,嬴政拿起《禹贡》望向李斯,
“李斯,你给孤献的此书好啊,天下九州舆图一目了然,听说此书是魏人所做,可惜魏王却没有一统天下之心”
“李斯,东方诸国所存各类古籍你要继续抓紧收集整理分类成册,一月一报,特别重要的要及时报孤!”
“然而《禹贡》也没有说天下巨人之国在哪里,李斯,你怎么看临洮巨人一事?”
李斯向前一步道:
“大王,六国古籍文献臣正在收集整理,一刻不敢耽搁。夏人古籍曾记载大禹时代曾有防风氏巨人协助大禹疏导水患,防风氏巨人身高三丈三尺,防风巨人一族亦尊大禹为王,其首领后因违背大禹命令被杀;《左传》也有巨人记载,鲁文公十一年有三名身高五丈四尺的北方巨人进犯鲁地,为首者名曰侨如,三巨人危害虽大,侨如终被神射手叔孙得臣射杀。
故臣以为可令阮将军严阵以待,并调拨咸阳守备师善强弓劲弩者300人驰援临洮,增派斥候追踪巨人踪迹,探听他们的真实意图,如其像防风巨人能为大王效力,则纳之;如其像侨如一样想攻击西垂,我大秦的叔孙得臣又何止千万!”
“李斯之言甚合孤意”,嬴政批准了李斯的奏议,巨人插曲虽让咸阳意外但并不能改变秦国东向的战略,当下最重要的仍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完成天下一统的最后一步——灭齐!
二、墨家巨子的决定
咸阳城内墨者某议事地
临洮出现巨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咸阳的大街小巷,人们说什么的都有,多数人似乎认同巨人是匈奴或义渠人请来的战争盟友的说法,现在他们只是侦查临洮守备情况,日后恐有战事;也有人认为巨人国度可能位于昆仑或更西处,近些年十分罕见的寒冬气候迫使巨人向东迁徙,等等。墨者原丹此刻正在赴会的路上,近日的重磅消息无疑也成为墨者的关注点,巨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在秦国即将灭掉东方六国的时候,西方出现了夷服巨人,这难道是巧合吗?
巨子召集咸阳和附近的墨者此次议事的重要议题就是临洮巨人。墨者议事习惯是逐一发言后进行辩论,最终由巨子一锤定音。在原丹之前发言的墨者观点中对于巨人并没有超出李斯、市井大众看法的,大家似乎更加关注秦军即将发动的灭齐之战,这场战争中墨者何为?秦国一统天下后墨者何去?
该原丹发言了,原丹将近日所想坦诚托出:
“我不赞同集合所剩不多的墨者,前往青州守卫齐国的建议。理由如下:
秦灭东方诸国过程中,墨者自发前往协助守卫者有之,然而当前已不是子墨子劝退楚国攻宋的时代,国势之大,强如楚国面对秦军亦如螳臂当车。
根据齐地和燕地墨者的信息,秦军击败齐军将成定局,我认为墨者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秦一统六国后的新天下施行墨道,继续践行和发扬光大子墨子的理想。”
发言至此,原丹故意做了一个停顿,果然一位墨者立刻提出疑问:
“你难道忘记了兼爱非攻?难道墨者的理想不是护爱天下的百姓吗,你忘记了长平之战秦军的所作所为了吗?墨者去增强齐国的防卫力量,不就可以遏制秦军轻易发动战争吗?”
原丹扭头望向巨子,慢慢地说道:
“昔日孟胜为了墨者的承诺,与180名弟子殉于阳城,墨者几近绝迹,这场灾难损失的不仅仅是墨家的180名弟子,还有墨家珍贵的典籍,包括子墨子亲著的大部分书籍都永远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墨家知识和精神”
“巨子若下令天下墨者守齐,原丹立刻前往,但现在,在巨子下令前,原丹提议派出10名墨者,西出临洮追寻巨人的脚步。因为让天下行墨道是子墨子最大的理想,而天下就是秦国和东方六国吗?”
“天下不仅仅是秦国和东方六国?!”原丹一席话振聋发聩,与会墨者皆陷入沉默与思考。是啊,和其他思想家及学派相比,除兼爱、非攻、互利这些经典符号,我们墨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求知与实践相统一,曾几何时墨家既能登堂上殿与百家辩论伦理道德,又能深入民间实践墨道,开展教育、传播知识、扶助穷困、行侠仗义,制作各种实用农具和生产器械,观星计时、丈量地理更是墨者所长,探索不止、知行合一本是墨者的骄傲,也是墨者的准则。
少顷,巨子吕光终于开口: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站在一个坡度低缓的山丘上,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这种山丘,山丘不算低却又不是很高,天空晴朗,云朵很少,地面上没有树,只是鲜绿的草地,还有一截石头砌起来的石墙,我看了下太阳位置,这个石墙应是东西方向,石墙高度略低于我,厚度和高度近乎一致,长度则不小,一眼看不到头,每块石头形状很像城墙之砖,虽不像砖那么平整,不过组成的石墙整体却是很方正的长方体。奇怪的是,这段石墙大部分石头都是黄灰色,但墙体中有一部分的石头是蓝色的,很蓝,比蓝天的蓝还要浓烈,这些蓝色石头不是随机分布,它们在石墙中也组成了一个蓝色长方体,蓝色长方体的侧面漏出在石墙侧面,长约两尺,高和宽约两寸,长宽高和石墙长宽高平行,位于石墙下侧约三分之一高度处。它的蓝色太鲜艳了,我走近了仔细观察,我现在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如果再看到类似的蓝色,我会认出来的。我蹲下来看着蓝色石头正在出神,忽然听到一个声音说道,
‘李耳西出函谷关,孔丘乘船去东海’
我起身抬头朝声音来源的墙东方看去,看不到任何人,我爬上石墙往东望去,又看了四周,也没有其他人,只有我自己。”
与会墨者不知巨子何出此言都有些诧异,面面相觑但无人发问,皆屏息静听。
“子墨子曰:梦,卧而以为然也。子墨子让我们记录自己的梦,梦不是无意义的,但是梦的意义只能自己去理解”
“原丹刚才说得很有道理,从上古到大禹,再到商人,到现在,天下和百姓都在变化,子墨子的理想却始终如一”
“秦惠王时,巨子腹䵍选择来到咸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墨者出自各国的农民和工匠,最清楚各地百姓的实际生活。各国相互攻伐,徒劳耗尽天下财富和百姓生命,然而七国不合,战争不止!巨子腹䵍判断一统七国、终止战争的必是秦国,在坐各位今天可想想这个判断是不是我们内心的答案?”
墨者肃然道,“请巨子明示!”
巨子吕光起身面向东方作揖,罢曰:
“墨者无一日不在努力上说下教践行墨道,然当今天下大变,墨者数量衰微却又隐然有分为游侠、论辩、遊仕三种倾向,墨者何去何从是我最大困惑,我以为梦中声音即为子墨子教我:如若九州之地墨道不行,为了墨家知识和精神的永续生新,墨者必须坚定前行,或不得不远行,子墨子教我们观星计时辨位、山川地理丈量、舟车匠造之术也许就是为了让我们发现更大的天下、护爱更多的百姓”
巨子吕光略微停顿,环顾四周,他看着墨者坚定的目光,便下定了决心:
“墨者听令!原丹、田武、蒙远、方朔、孟离、黄石、晋元,你们七人执行西出临洮、寻找巨人之国的任务,以三年为期。发现他们,了解他们,可教则布道,离开熟地后务必记录地理、气候、方位、道路、水源以及记录的时刻,带上《墨经》和《禹贡》,你们的发现将更新《墨经》和《禹贡》!”
“除原丹等七人外,所有墨者随我东赴青州”
墨者皆诺,然而在这最后的分别时刻,原丹忍不住请问巨子:
“巨子请教我,墨者西出临洮和东赴青州两支均凶多吉少,若能完成任务我等三年后去哪里复命,咸阳还是临淄?”
巨子吕光淡淡地说:“子墨子一生不曾背弃理想,可在晚年为什么离开了墨者而居鲁山深处不出?听说至今关东还有人在鲁山看到过子墨子”
“子墨子健在?!”原丹沉浸在这个消息带来的震惊中,又惊又喜又疑惑,见原丹沉默不语,巨子指着墨者正在往第一辆车上搬运的墨家典籍,
“子墨子在这里”,又指了一下自己的前额和心口,“也在这里”
“三年后,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天下人人皆可为墨者,若青州之事不利,我将传你为巨子”,原丹心中一凛,随即正色作揖:
“墨行天下!”
巨子望着院外的人群,依稀能听见人们偶有大声争论临洮的传闻和阮将军的神奇轶事,巨子从车上一木箱取出三枚竹简,交给原丹,
“阮将军非常敬重墨者,并以墨者为友,阮将军的最新发现已写在这三枚竹简上,你和田武可先了解一些,到临洮后你们去拜会阮将军,听听他的见解和建议,你们去临洮之事我会修书告知阮将军。”
原丹跟随巨子走到第三辆车和第四辆车前,巨子掀开厚厚的遮布后原丹一惊,心中暗道“难道这是失传已久的墨家奇器”,巨子似乎知道他的疑惑:
“除了两车典籍手抄本,墨家现在仅剩两只木鸢和一台转射机,子墨子原理讲解和制作图册均毁于阳城事件,你们七人远行以查勘为主,可带走一只木鸢用于空中侦查,此前我已教予晋元维护和驾驭木鸢之术,另一只木鸢和这台转射机还是我们带到齐国吧,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我们遏阻秦军。”
“听说齐人发现了一窖古籍,古籍记载山川之奇特、地域之广博、人民之多样远异于《禹贡》,相传为大禹亲著,齐人已编撰成册,称其为《山海经》,这等奇书墨家岂能不学?墨者此次赴青州,亦为寻新知以丰富《墨经》”
巨子率墨者决心守齐,面对王翦的虎狼之势必九死一生,却仍心念《墨经》的维护与传承!原丹等人眼睛一热,内心似产生一股无穷的力量。
不觉天色竟晚,残阳如血,原丹等七人与巨子正式拜别,墨者心中思绪万千,明知这一别可能永难再见,然而子墨子的理想已深深刻在他们内心深处,这给了他们最大的勇气来面对今后的险途。
三、价值千金的礼物
原丹等七人与巨子告别后,用两日时间做充分准备,第三日出发前往临洮。2月的西北毫无春意,到达临洮虽已是3月初,天气仍异常寒冷。由于巨子此前的书信,守城士兵通报阮将军,阮将军正与诸将议事,令士兵安排原丹等人在西北城墙角楼等候,安排好军务即来会客。
未见人来,先闻其声!善听者蒙远对大家说,“将军到了!”
俄顷,大家都感受到了角楼地板在微微颤抖,当台阶发出的吱吱声越来越近,出现在墨者面前的是一位披坚执锐的黑脸虬髯大汉,身高出众的原丹已比普通人高出一头,而大汉又比原丹高出三头,七人虽此前从未见过阮将军,但眼前这位一丈三尺的巨人无疑就是临洮主将,墨者皆肃然而立,拱手曰:“墨者参见将军!”。
将军爽朗大笑,“近日局势颇为紧张,军务繁忙让贵客久等了,请坐请坐!”,将军居中而坐并示意兵士楼下等候。
原丹传达巨子的致敬后说明了此番西出临洮的意图,将军眉毛微挑,“不愧是子墨子的传人,西垂事务杂多难免遭遇各色人等,我与诸家弟子亦有不少相识者,惟墨家巨子只问知识和百姓!”
“关于1月临洮城外巨人一事的调查,我已有一些进展信息,也许能够帮助墨者。根据我们在匈奴和义渠的可靠情报,巨人并非他们的盟友,这对我们是好消息,值得一提的是,2月巨人还在北方草原出现过一次,匈奴人无城墙可倚、无我大秦的强弓劲弩,巨人洗劫了匈奴人数百帐全身而退。不确定1月和2月的巨人是否为同一群,袭击匈奴人的巨人数量有说为十余,亦有说数十。”
“巨人样貌为何,与我语言相通否?”原丹问道。
“我报为夷服巨人,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匈奴情报,巨人服饰和大秦、匈奴、义渠皆不同,只好称之为未见之夷。巨人黑发黑眼,偶有蓝眼者,他们语言与秦和匈奴皆不同。巨人以大树之干和大石为兵器。”
“将军以为巨人之国位于何方?”田武又问。
“我的斥候和在草原流动的匈奴人都未发现巨人退回之路,这是最蹊跷之处,巨人的脚印似乎走着走着就消失了。不过根据西出临洮前往西北大流沙南缘的玉石商人回来讲,玉石地早有巨人传说,我认为你们出关之后可前往玉石地,当地百姓兴许知道更多情况”
原丹等人甚是欣慰,显然有一个具体方向比广泛撒网搜寻要好办的多,墨者纪律严明行动如风,原丹等七人起身齐向阮将军致谢,意欲早日出发。
“方向虽明,路途甚远,墨者需要什么帮助请尽管提”
原丹致谢道:“将军的信息就是价值千金的礼物,墨者此行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我等就此告别将军”
“现天色已晚,请今晚在此好好休息,明早再出发不迟,我这里还有一名曾从巨人手下死里逃生、现归顺大秦的匈奴人,你们今晚也可以再找他谈谈”
真乃天助墨者!一手资料是务实的墨者最看重的信息,此次出行准备周密,成员中的方朔就是秦国北境九原人,通晓匈奴语。
阮将军吩咐兵士带领墨者去见这位匈奴人,阮将军将其安置于城内驿馆暂住,一路上墨者向领路兵士了解到此人尚不通秦人语言,自称“须卜特”,乍到五日,我方虽好生对待,须卜特仍显紧张和警觉。
临洮不是大城,一刻后众人即到驿馆,见到须卜特原丹示意方朔以匈奴语向须卜特致意,表明墨者身份和来意,见不是秦军士兵须卜特也开始略微显得放松。
方朔与须卜特交谈时,原丹等人在旁且听且观察,须卜特中等身高,年龄约莫弱冠,虽然精神状态欠佳,双眉紧蹙,但他身形矫健,虽有矫饰可谈话间仍能不经意流露出其眼神的犀利,右手掌心的厚茧和明显变粗的大拇指、高高隆起的背肌已透露出其老牌射手身份,原丹推断遇此劫难前须卜特定是匈奴知名的武士。通过观察谈话间方朔时不时和原丹等人的沟通,须卜特已判断出墨者队伍的分工构成,随着谈话的进行,须卜特亦流露出诧异之色,他从未想到秦地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也开始仔细观察七位墨者:他们纪律严明、体魄野蛮却不是士兵,礼仪分明、知识丰富却不是巫师,能言善辩、气宇轩昂却不是儒者,衣着朴素、满手老茧又断然不是官卿。当最终明白此七人要远赴西北大流沙南缘寻找巨人国度,须卜特竟主动向原丹行礼,用匈奴语表达出钦佩之意:匈奴人最敬重勇士,须卜特请求随墨者同行。
方朔翻译后,原丹还礼:“墨者讲平等爱人和互利互助,如阮将军同意,墨者欢迎匈奴勇士加入,路途遥远且深入陌境,一路上必定需要你的帮助,明日墨者将向阮将军提出带你西出临洮的请求。”
考虑到须卜特初来乍到且并没有接触到城防、营地、军械等军事信息,次日阮将军答应了原丹的请求,准许墨者带须卜特出关,并赠送了玉石商人路线图和若干车马物资。
实际上昨晚墨者内部关于带走匈奴人还引起了一场争论,主要是目前还不知道须卜特底细,出关后是否有更大风险,晋元还担心匈奴人会知道和学习墨家木鸢的秘密;比较熟悉匈奴人的方朔认为匈奴人性格直率活泼,甚至不乏天真,如果建立了信任关系,往往是最忠诚的朋友;原丹认为墨家虽善长途跋涉,然而此番出关既有寻找巨人的任务、还要兼顾识别和记录山川地理、交通要道,风险挑战非常多,相比这些困难和危险,大家认为倒是值得冒“与陌生匈奴人同行”这个险。
出关之后已行走三日,这天休息期间原丹与众人再次查看《禹贡》和玉石商人路线,商人路线分北线和南线,所谓南线几乎是直接向西进山登雪域,这条路线最近,但要穿过羌人地且气候恶劣补给不易,此条路线需行六个月;北线则沿雪域边缘行进,先向西北行七个月,望见“白山”(即天山)之后向西南折行三个月到达“泑泽”(即罗布泊),过“泑泽”即为大流沙南缘,再行两个月到达玉石地(今和田附近),北线距离长但易补给,风险是临洮出发十日路程后即远离秦地难见秦人,恐怕会出现游牧的匈奴人和月氏人,阮将军告知后两者在“白山”和“泑泽”以东之地长期进行拉锯式的草原战争。
原丹让方朔帮助翻译,问须卜特的意见,须卜特回道:
“我认为应该走北线,除了你们刚才说的优点外,我觉得你们夸大了我们和月氏在这里的战争风险,秦人只知阮将军数年前重创匈奴,恐怕还不知一年前匈奴和月氏在白山附近的桓且谷(今吐鲁番附近)又发生一场大战,异常惨烈,匈奴损失千余帐虽胜尤败!双方皆向后方撤退避免接触以休养生息,听说此战损失更大的月氏人还在寻求往更西方的草场迁徙,我预计北线除了玉石商人,想见到匈奴和月氏都很难!桓且古大战之前我曾参与详细侦查白山和泑泽之间的地形、水源和部落,月氏人风俗和匈奴人相似,主要活动在白山附近的草原地带,从泑泽沿大流沙南缘前往玉石地,有若干绿洲之城,城虽不大却有着临洮一样的城墙,其民相貌语言风俗与匈奴和月氏皆不同。”
原丹点头同意,回头向田武等人说道:“七国墨者均道无休止的列国战争是人间最大悲剧,然七国墨者知月氏悲剧乎?我等完成巨子此番任务后,定要请巨子令前往羌人、匈奴和月氏之地,天下百姓生命岂有异邪?农耕、游牧、渔猎,惟求生存耳!”
须卜特见原丹语调庄重,墨者均向原丹拱手称喏,不禁好奇问方朔何意,待方朔翻译原丹之话后,须卜特亦被墨者深深感动,久久竟不言语。
八人再行三日后,路上除偶尔见到玉石商人和零星匈奴斥候和牧民,已难见人烟。见匈奴斥候和牧民,须卜特则上去沟通,匈奴人遂不阻拦一行人,这使原丹确信须卜特绝非普通匈奴战士。原丹命晋元驾木鸢以飞行探路,这些日子原丹发现晋元虽然年纪最小,却心灵手巧最具工艺匠造天赋,颇有子墨子遗韵,当晋元驾木鸢腾空而起,众人惊呼之际,刹那间原丹领悟了巨子吕光的良苦用心。须卜特激动下马仰天高呼匈奴语,方朔翻译道,“草原巫师本领虽高亦羡慕雄鹰自由飞翔,墨者真神人也!”
两时辰后晋元平安归来,报告完毕前方道路和河流地理情况后,从随身包裹内取出十余枚灰色、黄色、浅绿色的手掌大小的硬质壳状物,质地似骨非骨,似石非石,众人中只有原丹曾游历过齐国东部,原丹认出这些硬质壳状物为东海常见的海贝。晋元是在道路西侧的山上发现这些海贝,此地距离东海如此遥远,雪域高山为何有此类海中物?墨者认真记录此事于墨经中,田武等人认为这可能是上古大洪水的遗物,晋元则提出了不同看法:
“数年前楚国江夏大地震,七国皆有震感,咸阳房屋亦有损毁,巨子遣墨者赴江夏调查百姓伤害和地理变化,墨者记录江夏地形变化之剧,有地深陷十丈者,亦有地隆起七余丈者,江水竟断流数时辰。今日在雪域高山发现海贝,晋元推测亦有可能上古时此地隆起为高山前或为沧海,东海下陷之前或为青州的一部分”,众人听此见解皆称善,原丹遂将“沧海桑田”说记录于《墨经》。
晋元之后的历次驾木鸢飞行,原丹示意晋元掌握好时间的前提下,多向西边高山峡谷深处寻探,因为墨者此行任务就是寻找巨人国度,《墨经》中讲过“古之民,未知有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者和须卜特反复研究和讨论认为巨人很可能是古之民遗存。
原丹计划到桓且谷后让晋元尝试制作新的木鸢,于是原丹等墨者亦开始向晋元学习驾木鸢飞行之术。
四、天下墨者向临淄
原丹等人离开咸阳三日后,巨子吕光亦与在秦国的墨者向东出发,并号令天下墨者在四月底前集结于临淄城外。
阳城事件使墨者凋零,巨子吕光所掌握的墨家弟子仅为70人,饶是如此,墨者各有特长能以一当十且死不旋踵,在巨子统领下纪律严明进退如一人,列国均不敢小觑。
巨子东出函谷关后,“天下墨者赴齐”的消息越传越广,此前未能联系到咸阳巨子而隐于各国的墨者亦自发前往临淄,待四月底巨子赶到临淄,意外发现已到达临淄等待巨子的墨者已有百余人,虽然战争阴云压城,守齐墨者恐九死一生,巨子反而心中颇感欣慰:墨家虽已不复往日显学之荣耀,然墨学的种子深入民间已久矣,墨家精神必将永续!
临淄王宫内的秘密
巨子安排好城外墨者,百余名墨者安营休息,巨子密集接见齐地墨者了解相关情况,次日只身进城求见齐王。阳城事件后关东墨者几乎绝迹,齐王建对巨子求见亦颇为好奇。
巨子上殿,群臣均不住打量吕光,吕光外表实为一普通中年人,虽手脚粗大,衣工匠之服,且长途跋涉尘土气甚重,然精神矍铄,气魄斐然,眼皮低垂似有意压抑其眼中光芒,群臣交头接耳纷纷称奇,不少大臣认为得到墨者相助,王翦必不敢轻动,齐国或可有救。然相国后胜却眉头微皱,似并不欢迎墨者的到来。
“墨者吕光参见大王!”,吕光作揖道。
“昔日孟胜守卫阳城的故事齐国人人皆知,今墨者重现关东,是天助我大齐,请问墨者作何计划?”,齐王建直奔生死存亡之问题。
“请问大王,王翦大军现在何处?”
“相国刚才报本王,秦燕之战王翦伤亡惨重,王翦大军仍在燕都蓟休息整顿,至少要休整半月,蓟到临淄行军亦需半月,也就是说本王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做好充足的战前准备。”
“我已命相国抓紧临淄备战,并令齐国各地军队以一个月期限速来临淄勤王。”
巨子听后心里咯噔一下,暗说不好,看来齐地墨者和临淄百姓的说法是对的,齐王建已成相国傀儡,完全被后胜愚弄。墨者报告王翦大军灭燕势如破竹损失轻微,王翦大军现已经南下,前锋王贲正快马加鞭预计五日内即可到黄河北岸,若齐军不在黄河阻击,秦军顺利渡河又五日即可到达临淄!临淄百姓皆知相国早已收受秦国贿赂,投降之心路人皆知,唯独齐王建一人蒙在鼓里。
巨子吕光撇了一眼相国后胜,眼下情势紧迫已容不得矫饰,便向齐王拱手直言:
“大王,秦军前锋最快十日即可到达临淄城下!”
一言既出,举座皆惊!
群臣中未必全是相国党羽,然而齐王敕令相国全权负责临淄防务,群臣也不得不相信相国报送的一线军情,巨子若所言不虚,那相国的谎报和瞒报可谓丧心病狂!
“墨者竟敢大放厥词蛊惑人心!大王,墨者久居关西,与秦国上下联系密切,吕光恐为秦军细作!”相国后胜大声斥责道。
巨子吕光并不理会相国的斥责,“墨者起初并不轻信,吕光昨日派弟子驾木鸢飞往黄河北岸寻探,确认了秦军前锋正在向黄河北岸疾驰。确认此消息后墨者即来求见大王,大王可派快马再探虚实。”
齐王建惊慌失措,如果巨子消息属实,按相国的时间表,临淄防备根本来不及,待各地齐军抵达临淄,齐国已灭矣。齐王一时竟不能言语。
“大王,墨者愿前往黄河阻击秦军,为临淄守卫争取时间”
“......”
“大王,墨者人数虽少但墨家此次带来了威力巨大的转射机和可飞行三日不落的木鸢,墨者各怀绝技,皆可以一当十。据昨日初步了解,自愿参与墨者御秦的齐国百姓也不少,吕光相信这支队伍可阻滞秦军前锋,至少为临淄的备战多争取三日时间!”
“待秦军到临淄后,发现大王准备充分严阵以待,必不敢轻举妄动。墨者认为和平来自于势均力敌,和平,哪怕多一天,也弥足珍贵!”
“大王!”巨子再次提醒道。
得知秦军十日将至临淄后,齐王建已面色惨白如坐针毡,巨子一句“大王”声如洪钟,齐王坐姿不觉变得正直,看着殿下这个心念百姓、目光如炬的异乡汉子,齐王心中升起了一股勇气,竟然起身走到殿下,向相国拱手说道:
“舅父,临淄城中谣言孩儿并不相信,不过根据墨者提供的最新情报,临淄得加快御秦的准备了,舅父,快救救孩儿!”说罢,田建向相国作揖。
相国后胜大惭,忙惶恐跪曰:“大王,臣誓死捍卫齐国!”
群臣亦随后跪曰:“吾等誓死捍卫齐国!”
田建慢步回到王座,慨然命相国后胜加快临淄备战防务并为墨者提供一切便利。
“大王,墨者已做好充分准备,惟有一事相求!”
“墨者为齐国百姓视死如归,本王感激不尽,不知所求何事?”
“吕光听闻齐国藏有上古奇书,名曰《山海经》,墨家爱惜知识如待己命,不知可否供墨家抄誊?”
群臣中的姜鲁为齐国大儒,亦为齐王史官,见姜鲁正欲表奏发言,齐王一摆手,
“确有此事,《山海经》现为齐国之宝,本王已命史官誊写数套,齐国愿赠送墨家一套副本”,齐王建痛快答应了巨子的请求。
弱水河畔的离别
4月中旬,原丹一行人已到达弱水河(今张掖附近),这里已是《禹贡》记载的雍州边缘地带。
这日八人在河边休息,对墨者越来越信任的须卜特已学会了简单秦人语言,在河边一边打水一边用夹杂秦语的匈奴话说,我们来的时候正好,这条你们说的弱水河现在清澈可饮,到夏季时此河变为黑色,匈奴称之“黑水河”,饮之轻则发烧腹泻,重则丧命,草原巫师说是夏季山鬼入水所致。
墨家虽不像儒家讳谈神鬼,但神鬼话题主要是与儒家针锋相对辩论所提,并不将神鬼宗教化也不将一时不知原理之事归于神鬼。须卜特黑水河之说,原丹等墨者认为弱水夏季变黑应是上游在山里流经富含“黑金”(古人称铁为黑金,青铜为吉金)之石,夏天雨季水中含有较多“黑金”石渣所致。匈奴人此时不知“黑金”及其冶炼之术,兵器主要为吉金所造。七国在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黑金”制作兵器,然产量毕竟不高,往往将“黑金”融炼于青铜兵器的刀刃、尖锐之处,秦国铁矿丰富,炼铁技术亦领先列国,秦国军事上能够碾压列国和匈奴,也和此项“黑金”冶炼之术有关。
须卜特听得入神,感慨道“秦人兵器在草原非常抢手,就是因为作战时匈奴兵器与秦人兵器格挡数次即折断,原来是黑金所致!”
说话间天色已晚,众人在帐篷外搭起篝火,纷纷进账休息,原丹照例先当值,墨者的习惯使他开始仰望夜空查看星象以确认方位和时令,忽然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一时夜空亮如白昼,流星闪烁着向东坠去,原丹立时心念大动,出发前咸阳议事会上巨子的释梦和分别前谈话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子墨子今日若在,子墨子将如何做?”原丹如梦方醒,遂叫醒众人,宣布他的决定:
“田武,明日你带领墨者继续向桓且谷出发,须卜特已是墨者忠实朋友,须卜特说桓且谷是一个交通要道,乃四方人士往来四方必达之处。墨者应在桓且谷先站稳脚跟,传道授业,秦人、匈奴人、月氏人、羌人、玉石地人,凡有志墨道、践行墨道者,皆可为墨者”
“若桓且谷顺利,待晋元新作若干木鸢,三人一组可择日驾木鸢探行玉石地”
“距离开临洮两年半之时,可遣方朔、黄石返咸阳”,原丹最后转向晋元,目光炯炯:
“晋元,我粗算此地距临淄近3000里,我若驾木鸢去临淄守卫巨子,何日可达?”
被惊醒的众人诧异于原丹的突然决定,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也许因为睡眼惺忪,也许是因为篝火的映射,也许是因为流星的余焰,晋元看到星空下的原丹身上似有数重光彩闪过。
五、墨家一瞬成永恒
巨子率墨者近200人向黄河挺近,自发跟随墨者的齐国百姓亦有数百之众。
在墨者队伍后面数里地跟随一支约500人的马队,不久弟子查明并向巨子报告,此500骑兵为相国后胜所遣,领兵将领为王豹,监军竟是史官姜鲁。此500骑兵是齐国仿昔日赵武灵王大名鼎鼎的武陵铁骑打造的精锐部队,名曰“技击骑士”,直接听令于齐王,然而现在的技击骑士实为相国私人武装。
巨子当然知道这是相国后胜还是对墨者放心不下,名为协助实为监视,更有甚大可能会与秦军夹击墨者。然巨子不为所动,只是指挥墨者继续急行。待抵达黄河南岸,木鸢来报秦军前锋王贲还有半日抵达北岸。巨子召集墨者议事,决定在北岸建阵,并遣齐国百姓离去,对于百姓不散者,挑选精壮者令其在南岸守备,协助墨者运送武器、器械、舟车于北岸,南北过河码头恰在最窄处,码头北岸有一土山,条件虽然简陋物资匮乏,墨者仍在土山根据《墨经》“备城门”的指导迅速搭建了墨阵,巨子在墨阵制高点布置了这世界上最后一台墨家转射机。当巨子吕光亲自和墨家著名大力士贺不期合力将最后一个木箱抬进墨阵中央,巨子令百姓乘舟全部返回南岸,随后巨子命贺不期在阵前800步、600步、400步各设置数块大石作为标记。
过了一时辰左右,土山上的墨者首先看到了灰黄色的烟尘在北面开始泛起,片刻后烟尘中着黑色甲胄的秦军前锋徐徐而现,秦军军容齐整,王贲未有号令之时,除了步履车马和军旗猎猎之声,数万秦军犹如沉默的蚂蚁整齐前行,随着地面的起起伏伏,这大军犹如移动的黑色蚁山!距离愈近压迫感愈烈,待秦军最前沿到达墨阵前约1000步时,王贲号令停止前进,这移动的黑色蚁山遂戛然而止,毫无多余的晃动和杂音,南岸齐国百姓皆被这一动一静的气势所震慑,胆小者纷纷逃散,南岸观战的技击骑士亦纷纷发力遏住受惊的坐骑,久经沙场的王豹亦暗暗吃惊。
巨子对贺不期等人说道:
“墨者不能奢求奇迹,但墨者不能放弃一丝和平的可能,我这就去见王贲,你们做好准备,按计划行事!”
贺不期等人纷纷劝阻巨子,巨子笑曰:
“昔日在咸阳时,王翦父子与墨者打过多次交道,王翦出征列国前多次访问墨者希望得到转射机、藉车、连环弩等墨家绝技,虽失望而归,因墨家在秦国耕耘已久,倒也没有为难我们,事实上王翦父子对墨家也颇为敬重。”
相国后胜早已将墨者在码头北岸阻击秦军的信息密报给王贲,王贲半信半疑,待秦军斥候将北岸方阵报王贲,并报阵中一人徒手来到秦军阵前求见秦军主将,王贲仍深感震惊,但这个人他必须见!
王贲发出全军戒备、斥候继续侦测命令后请巨子进账。
“咸阳一别,将军别来无恙!”巨子吕光进账后向王贲拱手道。
“记得上次与先生在咸阳见面还是去年春天,没想到我们竟在东方再次重逢!”王贲拱手还礼并仔细观察巨子。
“不错,吕光仍然清晰记得与将军在咸阳辩论儒、墨、法之道何去何从,吕光诧异于将军对儒、墨、法的研究竟精进如斯,不知将军在这大功即将告成之日对墨家怎么看?”
“王贲身负王命以统合关东,在下以为天下一统正是终结列国数百年战争之道”,王贲深知墨家对兼爱非攻的执著,遂直接道出秦军此次行动正是要终结战争。
“墨者此次东出函谷关,到达魏国故地大梁时见魏国已灭四年可大梁仍积水甚重,4月本是开始耕种土地之时,然大梁城外百姓寥寥,昔日万亩良田不复矣!”
当年正是王贲挖渠引黄河水淹大梁后攻灭魏国,巨子此番话语使王贲竟无言以对。
“将军负王命,墨者行墨道。天下一统,百姓皆为秦民,墨者惟忘将军少生杀戮,善待百姓。”
“墨者已在将军过河之处列阵,齐国百姓或逃亡或藏匿,墨者将为临淄百姓争取更多时日!”
吕光转身告辞,背后随带一物赫然出现在王贲眼前,王贲一惊,心知一场与墨者的生死对决已无可避免!
吕光背后随带物为一假面,人称“墨面”。墨者扶助贫弱,亦行侠仗义,此时墨者已有游侠一派,墨者虽已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然终须保护身边无辜之人横遭报复,遂有墨面出现。墨者面具意义深远,时人皆称墨者着墨面即意味着墨者已无我、死不旋踵!
吕光甫进墨阵,即听两名秦军传令兵骑马持令旗从王贲帐中向两侧疾驰,大声传达准备进攻的号令。
秦军制是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码头北岸地形虽较为开阔,然而常年车走马轧、地面坑洼起伏且墨者已占据土山制高点,数万大军以野战方式攻击墨阵并非上策,王贲命三位“五百主”,三队共1500名秦军从墨阵正北、西北、东北三面进击。随三队秦兵出列、位于三队之后的是1500名秦国“强弓劲弩”之士,拟达射程后为三队士兵冲锋前以持续密集箭雨杀伤墨阵。
秦军三队在五百主号令下,徐徐向墨阵逼近。
南岸的王豹向姜鲁报告秦军已出阵,姜鲁抬头看着正午的太阳,像是发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墨家乃儒家一生之敌,今日必为了断,子墨子的梦终该醒了,吾等有幸见证之!”
“墨者在大梁城外休息那天夜晚,百年未见之流星竟使夜空一时如白昼,不知巨子何解?”贺不期在阵中请教巨子。
“《墨经》曰:‘力,刑之所以奋也’又曰‘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宇进无近,说在敷’,宇宙如此广袤,距地极远之流星被我所见,其光必甚亮,其体必甚大,甚大之星向东方急坠,奋其力之巨不敢想也。”巨子望着秦军答道。
“1000步!”距最高点观察秦军的墨者向墨阵大声通报。
“宇与地之间突现此巨力,何也?”大力士贺不期在巨子身边举起一巨大盾牌护住巨子,继续问道。
“‘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子墨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力是相互的,宇与地皆同受此巨力。然宇大地小,此巨力对地之影响必将更大。”值此生死存亡之刻,巨子仍悉心教之。
“800步!”
800步告警声刚过,众人皆闻震耳欲聋之“嗡”一声,原来800步已经进入秦军射程,中军五百主一声令下,狂暴箭雨齐刷刷飞向墨阵,箭雨之密在空中飞行竟一时遮住阳光使地面变暗,地面甫变明亮,箭雨已至!盾牌虽挡住箭雨,然力道之大,持盾者竟纷纷由站姿被撞击为蹲势,摔倒者和中箭者亦为数不少。摔倒者和中箭者纷纷或起立或翻身躲避,第二波和第三波几无间隙,接连覆盖墨阵!
“600步!”
巨子亲自掌控转射机方向舵,大力士贺不期将巨碾从制高点推向阵中低地,遂有三位墨者接扛巨盾护卫巨子,巨碾有绳索拉动转盘旋紧牛筋,巨碾落地,120支利箭迅疾射出,密集前进的秦军纷纷中箭倒地,可怕的是,即使120余秦军瞬间阵亡,仍站立的秦军犹如移动之墙,未见迟疑和溃散,继续坚定向前推进。
转射机可自动填箭,然动力必须重新蓄积,贺不期和两位墨者迅速换上第二台巨碾,再次发射。第二次发射秦军已有护盾准备,杀伤已不及百,巨碾只有两台,贺不期和助手迅速跳到低地推巨碾上坡,然此时秦军箭雨又至,贺不期左膀、一助手右胸被箭洞穿,另一助手头部中箭立时身亡,墨者咬牙忍痛坚持推碾,待巨碾连上绳索,助手已气绝倒地,贺不期用右膀倚住巨碾,艰难推动,旁边两位墨者丢掉盾牌,上前与大力士合力再次将巨碾推下。
“400步!”
此时已进入普通弓弩的射程,墨者纷纷弯弓还击。
“200步!”
此时土山上墨者已几乎能够看清前方秦军士兵的面孔,秦军五百长下令冲锋,适才还中速前进的秦军犹如脱缰野马齐冲墨阵杀声震天,巨子大声下令:着面近战!
阵中尚存的百余名墨者全部戴上墨者假面紧握武器,墨者的最后时刻终于到了!
墨者无声的嘱托
待秦军即将和墨者短兵相接时,秦军斥候和南岸技击骑士几乎同时注意到天空中似有一巨鹰从西飞来,这巨鹰似展翅滑翔,待飞更近时,秦军、墨者、技击骑士、齐国百姓皆认出这不是巨鹰,而是一只巨大的木鸢,木鸢之上赫然伏着一人!
这正是一路赶来的原丹,借着墨家的定位之术,原丹将木鸢飞行能力拉到了极限,虽难免有些偏航,所幸地表还有黄河可作矫正参照物。加上必要的休息和休整,用时二十一日即飞行3000里路程,原丹最后本欲直向临淄飞行,然而视野中北边黄河边黑乎乎的数万人马使原丹立刻意识到那里才是目的地。
原丹贴近墨阵,然墨者已着墨面似为一人,无法知道巨子在哪里,此时秦军已开始攻击墨阵围栏,围栏薄弱处已出现崩溃迹象,墨者不断倒地,原丹心如刀绞欲降落与墨者一同战死,忽见一墨者疾跑数步跃上转射机旁的高处空地,抬头望向原丹,似有话要说。但是战场混乱嘈杂如雷,原丹离地亦有近百米,无法听清地面喊话。但见该墨者抬头冲原丹使用墨家手语发出信号,原丹一边小心控制木鸢一边吃力解读手语:
“速去!东方......黑色之河......大海”
“咸阳......忘记......不忘记......子墨子!”
“向西.......向东......我梦......蓝石是......”
此墨者刚用手语说完“蓝石是”,攻入墨阵秦军一五百主一箭射中他的腹部,墨者中箭跌下转射机下方的低地,贺不期奋力挥动右手铁锤,一锤击飞一冲向中箭者的秦军,护在中箭者旁大喊:“就是现在!”
墨者忍痛爬向最低处一木箱,抽出火折子,贺不期且战且退,负伤数处,终于倒地,冲在最前面的秦军离木箱仅有十余步,贺不期用尽最后力气向冲来的秦军掷出手中铁锤,火折子终于点着了木箱的信子。
墨家与百家辩论,亦向百家学习。墨家已发现道家在研究各种物品的“变化之学”,道家偶然发现将硝石、硫黄和木炭按特定比例黏合,受热或以火燃之可引发三者复合物产生“爆燃”现象,威力之大,金、石亦可被损毁。此即为道家炼丹偶然发现的黑火药。墨者亦从道家得此知识,此次赴齐巨子就带上了多年积累的黑火药,共达300斤,战前巨子与大力士合力搬运之木箱即是。
后方秦军和南岸齐国将士、百姓同时看到土山上先是升起一股白烟,然后黑烟弥漫,片刻后墨阵腾起一巨大红色火球,火球迅速炸开,将阵地上的一切都抛向高空,数秒后秦军和南岸才听到一声惊天动地之巨响。原丹木鸢被气浪抛高百余米,木鸢双翼被碎石击穿,原丹奋力控制木鸢挣扎着向东飞去。
阵地上的兵器、舟车、转射机、巨碾,还有数百具尸体全部消失不见,土山被削去两丈多,巨碾沉重,人们发现巨碾首先降下来,一个落在了黄河中,另一个竟向秦军方向坠去,列阵的秦军猝不及防,落碾砸中数十人,惯性之大又撞碎两辆战车才停了下来。土山下幸存的秦军终于感到了恐惧,没有命令亦纷纷溃散,双耳被震破、不辨方向者纷纷跑向南边的黄河,落水溺亡者达数百人。
巨响惊得南岸边观战的骑兵坐骑纷纷啸立或狂奔,一时竟有百余名技击骑士坠马,被惊马乱蹄踏死者亦有数十名。王豹勉力喝住坐骑后,见监军姜鲁亦坠,忙下马搀扶。
巨碾落入河中片刻后,箭矢、盾牌、土石、尸骸碎块等纷纷坠地,犹如阵雨,几块不知是墨者还是秦军的残骸落在姜鲁面前,世人能有几人见证今日之事?又有几人能够承受这个见证?监军看着残骸发呆,他既被墨者的最后奋斗震惊,又诧异于亲眼所见墨家木鸢之精巧,也被墨者大无畏之精神深深感动,儒家常说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竟由墨家完美演绎!最后的惊天一爆似又重重冲击了他的内心,他用仍旧颤抖的手将史官官印摸出,交给王豹,
“墨者已没,齐国必灭。相国、齐王俱为蝼蚁耳!”
王豹左副将闻言正欲拔剑,被王豹厉声喝止。
“腐儒姜鲁愧对圣人,请将军把史官之印还给相国,姜鲁去也。”姜鲁忍着跛腿之痛艰难上马。
“相国必问我先生何去?”王豹追来问道。
姜鲁没有回头、没有扼马,答曰:“鲁山!”
南岸齐国百姓待噼里啪啦的尸骸、盾牌、土石等碎物“阵雨”结束,有人从地上慢慢爬起,原来墨阵之爆竟然使观战百姓不自觉抱首匍匐于地,似乎这是最有安全感的。空中的土山之灰仍未散尽,太阳已西斜,天空显得更为灰暗肃杀。附近技击骑士未作战却伤亡惨重,一时间人喊马嘶,南岸不是战场却犹如一场激烈战斗刚刚结束。多数百姓嚎啕奔走,亦有少数人竟然向北岸的土山跪拜,墨者虽亡,在这些人眼里却俨然成为神灵!
今日战斗之惨烈是久经沙场的秦军亦多年未曾遇到的,王贲急令秦军收拢溃兵,救治伤员,清理战场,盘点损失。秦军在土山阵亡者、落水溺亡者、落碾撞毙者累计竟近千人,还损失了三名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五百主,面对不足200人的墨者,这种损失对于此前所向披靡的秦军来说堪称惨败!
王贲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情不得不连夜向后方的王翦主力发出战报,并请求休整三日再过黄河。
数日后临淄城内有童谣唱曰:
临淄王非王,
相国不慌忙,
黄河墨者没,
呜咽百姓殇。
六、终章为新的开始
墨者出海
原丹驾受损木鸢又滑翔了五里方才在黄河东部一支流的南岸迫降,原丹恐秦军来追,将木鸢推入河水,见木鸢随水流向远方渐渐沉没,这才离去。
原丹在树林中且走且回顾刚才与墨者的最后诀别,手语说的内容说明手语墨面者就是巨子本人,想到自己飞越3000里到达战场,却仍未能与巨子见面,仅隔空手语片刻,巨子和墨者就从这世上永远地消失了,原丹不禁心中大恸脚下一空摔倒在地,原丹伏在地上泪如雨下,这竟是原丹记事以来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少年时在战乱中失去双亲,那之后原丹就被墨者收养,并培养成为一名吕光称将“传你为巨子”的墨者!
“不忘记......子墨子”......“站起来,原丹!你忘记了子墨子的梦想了吗?为了墨家理想,百年来数千墨者死不旋踵,你要追随他们的灵魂,去东方,速去!速去!”,原丹头痛欲裂,似有无数声音不断从脑中传来,不停呼喊他、告诉他、命令他、呵斥他、驱赶着他,这些声音使他终于站立起来并开始狂奔。
原丹数年前奉巨子令游历过齐国东部,原丹推测巨子最后告知的“东方”的“黑色之河”应是齐国东部朱毛城(今即墨市)的“墨水河”,沿墨水河即可出海。原丹此刻突然意识到这个词,黑色之河!自己与田武、晋元等人不就是在弱水河畔告别的吗,须卜特说弱水河匈奴人唤之“黑水河”,为了墨家的传承,命运竟使自己不知觉从西方黑色之河跨到了东方黑色之河!原丹不禁再次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沉浸在子墨子和巨子吕光的教诲中,也许这一切就是上天赋予墨家的使命!
巨子离开临淄北上之时,已挑选出墨家《墨经》等典籍和齐王所赠《山海经》,派4位墨者分装两车并前往东海边,寻机出海。齐国东部百姓传说东海有仙人岛,寻仙人者往往未见仙人却到达海中一国,该国有数个岛屿组成,此国人民语言风俗与齐地不同却有几分相似,眼看秦军将席卷青州,已有不少齐国人出海逃亡,东海风高浪急,然抵达此国的幸存者亦不数不少。
做出此判断,原丹遂以东方墨水河入海口为目标,原丹到达后未见墨者,估计四位墨者护送车辆速度略慢,于是边等待边向逃亡者、渔民分别打探临淄情况和出海安排等,果然三日后送书墨者到,其中一人为咸阳墨者与原丹相识,四位墨者将车书交给原丹后本欲赶往黄河参战,原丹不得不将黄河北岸墨者的壮烈事迹告知送书墨者。四位墨者虽然已心知这个结局,但从未设想过方式竟如此惨烈,以大爆炸殉道,看来只有巨子吕光和大力士贺不期等极个别墨者才知。
由于担心秦军追赶,五人将书籍运到原丹已安排的船后,时间虽已过正午,然不待明日,即时启程。船行渐远,齐国陆地在视野中已成一线,原丹等五位墨者终转向船头,望着前方茫茫沧海,他们沉痛、悲壮、不舍、怀念、忐忑之情渐渐淡去,前途虽未占卜,然而忠诚的信仰和强烈的信念使他们走近了光明的未来!
始皇西巡至临洮
公元前220年,这一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天下一统,始皇终于想起了去年伊始临洮巨人一事,便命李斯安排第一次出巡,始皇非常想看看这个由他打造的一统天下,由于巨人故事,出巡便从帝国西垂方向开始。
始皇从咸阳出发,经北地郡治,出鸡头山,经过回中道越过六盘山到临洮,临洮视察为回咸阳前最后一站。
“阮将军,巨人一事的调查有何最新情况?”始皇亲自问询阮翁仲。李斯在旁查看边关防务记和通关登记簿。
“回陛下,此事颇为蹊跷,除去年一月巨人一族出现过临洮这一次,目前再无新发现,不过据我方情报去年二月巨人曾袭击过草原匈奴人,后亦无踪。”阮将军如实禀报。
“根据斥候和大秦玉石商人报,西北大流沙南缘的玉石地人似更早听说巨人事迹,但目前亦无实证。”阮将军道。
“阮将军,朕已命李斯派人在大流沙南北探寻了相关情况”,阮将军心中一怔,随即醒悟:帝国西垂外的匈奴人、义渠人、羌人本就是大秦心腹大患,现关东已定,是时候关注这些方向的挑战了。
“李斯,去年一月西方出十二名巨人,五月齐国即灭,大秦一统东方。朕以为西方巨人出现是吉兆!”始皇遂命李斯收六国兵器于咸阳,仿巨人身高样貌熔六国兵器为金汁浇铸成十二金人。
“遵旨”李斯回道,“陛下,臣派人在大流沙南北探寻,发现在流沙北缘“白山”附近有地名为桓且谷,此地竟有多名秦人,从这些秦人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上看,不像商人倒颇像昔日墨者。可是臣在临洮的出关登记上却未见有这些秦人的出关记载。”
“墨者......”始皇听罢,竟自言自语说出“墨者”两字,随即又陷入昔日墨者故事的回忆中,昔日秦国墨者影响之大,群臣乃至嬴政本人都和墨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陛下,阮将军治关......”李斯手拿通关登记簿欲奏,然话未毕,始皇即挥手制止。
晋元的选择
公元前210年,始皇再次出巡。
始皇近期身体欠佳,但始皇巡视天下的热情丝毫不减,身体情况稍微好转,便又安排了此次出巡。
始皇出巡队伍走出王宫未出咸阳时,咸阳百姓纷纷在士兵警戒线外围观,都想一睹大秦皇帝的风采,这日适逢沛县小吏刘邦到咸阳办差,刘邦夹在在百姓中难以看清,刘邦遂站在街边闭门小铺前的石凳上观看,待皇帝龙辇走近时沛县小吏被皇帝的威严强烈震撼,竟不自觉跳下石凳挤进围观百姓形成的人形波浪,被这大浪裹挟着随波逐流,龙辇走远百姓仍未散去,刘邦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日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古称钱塘江为浙江)。楚国故地百姓亦想见识皇帝的威风,围观百姓纷纷称奇,唯独西侧人群中一个大个子望着皇帝却自信地说:“那个皇帝,我可以取而代之。”旁边一人赶紧捂住他的嘴,小声说:“休要胡说八道,当心全族要杀头啊!”两人旁边的楚国百姓闻之纷纷侧目,众人见这个大个子双目竟为重瞳,遂引起一阵骚动,有人小声说这个重瞳壮汉名曰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人。
晋元此时亦在人群中,田武、晋元等七人西出临洮寻找巨人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墨家在桓且谷已扎下根基、新墨者颇多,并按计划对大流沙周边进行探索,三年之期快到时,方朔和晋元按原丹约定返回咸阳。此时墨者的黄河事迹已随秦军老兵带回到了咸阳,根据东方战场的传闻和传说,方朔和晋元决定去东方寻找墨者遗存,两人相约势必找到原丹等人的蛛丝马迹!
此次皇帝出巡,墨者打探到皇帝将到东方海滨,两人遂一路随行。此时人群骚动,方朔亦想过去打听项羽,晋元一把拉住他,说道:
“墨者使命岂能偏置!皇帝十五日将到朱毛城,流亡齐人传说最后的墨者就是在朱毛城的墨水河出海的,皇帝此次派徐福第二次从朱毛城出海,目前正在广征天下能工巧匠,我等速去应征。徐福狡谲此次必不返回大秦也!我们可将弱水河、桓且谷、白山南北、大流沙、雪域高山、玉石地之新知刻在工匠箱内侧随身携带,随徐福出海必能找到最后的墨家,必将新知更新于《墨经》!”
鲁山深处
姜鲁黄河边辞别王豹后前往鲁山,希望能见到子墨子当面请教墨之道,子墨子虽离开墨者深入鲁山已近二百年,仍不时有人说在山中曾见到过子墨子。
然姜鲁在山中寻找数年而不遇,起初颇为苦恼,后来慢慢将常年的耕种、打柴、读书、巡山作为修行之道,这日姜鲁中午巡山归来,在茅草屋照例打开《墨经》读之,数年读经已烂熟于心,遂闭目诵之:
......
“久,弥异时也。合古、今、旦、暮。”
......
“宇,弥异所也。蒙东、西、南、北。”
......
“始,当时也。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
......
不觉诵读竟已久,似听有声轻问曰:
“先生在否?”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