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加班了,明天实习项目预答辩,此刻正在快马加鞭地赶项目,没有空去熬文字了,翻出最近的一篇读书笔记,以飨读者。过了明天,又是一条好汉!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伪存菁是许多学习者的困扰,我喜欢吸收新的知识,但好好看完一本书并且内化的速度,永远追不上买书的速度。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的艺术,进入大脑的知识,也需要先做分类归档的动作,借此来减轻记忆力的负担。”
以上一段话摘自《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为一位读者对本书的评价,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这种工具,作者是台湾的培训领域非常资深的一位讲师叫做胡雅茹。相信大家对思维导图这四个字并不陌生,我就常常听别人谈起,最近花了些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脑力开发专家东尼·伯赞于1970年代发明的思考工具和笔记技巧。主要特点包括:一目了然,刺激大脑自由联想,不用费事费力做笔记,全方位思考并有效地促进学习。
四种类型
-
从无到有的创造型思维导图
新产品开发时的脑力震荡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写出的想法,都是一种点子、创意,但还不是创造力;第二阶段开始把大家的点子做分类;第三阶段再用逻辑力分析这些想法的重要性。通过脑力震荡,我们可以绘制这类创造型的思维导图。活动策划时
基本上都有5W2H原则,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 or how many
-
从有到有的整理型思维导图
阅读笔记
尽管很多人必须“一读再读”才能记住书中内容,但这并非正确的做法。假设我们所整理的内容是需要记忆的,那么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就是复习时要看的内容,因为已经是去伪存菁后的重点结果,所以就不要回头去看原本充满大量文字的内容。
阅读笔记必须是将文章全部阅读完之后,在脑中思考整理一下,再开始画,这样才能锻炼大脑独立思考能力与理解力,而不是当一个复述作者想法的鹦鹉。演讲笔记
演讲时,因为是一边听一遍记录,所以只是记录“关键词”就好,大量节省书写的时间,让大脑能用更多的空间来听演讲。除非是有你听不懂的内容,才需要记录下整句话。
训练自己能快速抓住20%的重点就足以说明80%的内容。
-
从有到无的提示型思维导图
- 演讲提示
- 作文大纲
-
从无到无的沟通型思维导图
- 自我介绍
- 会议简报
精华整理
关于学习的法则
过去所做的任何一项选择、行动积累成我们现有的竞争力,同样,我们未来的竞争力也取决于现在的选择与行动能力。
竞争力=学习力 现在的竞争力是过去所有学习的累积
学习=学(吸收力)+习(练习做)
学习力=理解力+记忆力+行动力
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力+逻辑力+创造力+专注力+动机
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考=批评(提出反对意见)+指教(给予具体可行的建议),对作者的内容提出质疑、提出批评,但是自己也要提出建议,若自己提不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就表示这个部分还没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个人感悟
常常有感于这个世界的信息负载常常让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没有空去进行整理回顾,“思维导图”这个词很是新奇,这本书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学过的知识,正如作者所说:“我所教授的方法都是一项技能,技能是需要练习的、技能是由标准的动作需要遵守的,重复正确地练习就会越做越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多多把思维导图用在读书、学习和构建自己的思考能力上,学习如何思考、学习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