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在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能改变命运,若果遇见明师更是人生至幸,毕竟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天生我才必有用,也要碰到那个对自己因材施教的人。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子夏豁然开朗。
从有关孔子的两个对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每个弟子的“长处”和“短处”都摸得非常清楚,孔子也知道每个弟子最适合做什么。比如,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德行”好,由他们去弘扬社会道德文化就很合适;弟子宰我和子贡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当外交官就没的说;冉有和季路谙熟政事,当官理政就很不错;搞文学著作之类的工作,子游和子夏就是优秀的人选;子路很勇敢,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就应该算上他一个......孔子的这些教育启示,别说现在,就是今后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更能激发孩子们内在的潜力和动力,才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