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温沈复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一切行为,都不可以做世俗之内的解释,而更像《红楼梦》里的女子,万般惊世骇俗,都出自烂漫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她是一个终生保持少女风貌的女人。
沈复与芸娘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十三岁那年就告诉自己母亲,这辈子,非芸娘不娶。
后来,也的确如愿娶了这个他一眼定情的女子。此后一生,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芸娘聪颖贤淑、性情温和、擅女红、懂诗词、知道如何在琐碎日常中发现乐趣。并将平淡的烟火生活过得饶有滋味。
婚后,两人在苏州沧浪亭度过一段良辰美景,品诗作画,赏月饮酒,唯有诗情画意,忘记流年消逝。
沈复平常喜饮小酒,品小菜,为此,芸娘专门为他制作梅花盒,既俭省又不失情趣。有时,沈复也会呼朋引伴共饮畅聊。芸娘便会不动声色地拔下自己的发钗,当了去沽酒。说到这里,又让想起那首诗:
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在沈复心目中,芸娘的情趣癖好与他相同,因此,有时无需开口,一个眼神,心领神会,读懂对方的眉间之语。
一次闲聊,芸娘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归隐乡野,晴耕雨读,是芸娘最向往的生活方式。对此,沈复深表赞同。
因为生活中充满情趣,更因为两个人情趣相同,沈复与芸娘愿生生世世为夫妻。为实现这一愿望,他们每个月在月老画像前虔心祈拜。
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亦是如此。成婚之后,亦是成了苏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进士之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作为进士之女的她,一开始并没有向苏轼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在苏父看来,她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以至王弗去世多年,他依旧对她念念不忘,不然怎么会写出那样深情的诗: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志趣相投的伴侣有多重要,是他懂你,是万人宠却不如一人懂,从来,感情的世界里,懂比爱往往更加重要,一个人,得到他,便如同得到人世间全部风景,失去她,纵然美景良辰,亦是虚空!
以色侍人短,以才侍人久,自古都一样,他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你心思聪疑,远见亦深,他爱文艺小资,高山流水,你亦才华不浅,心有戚焉。
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对年轻情侣,男孩来自吉林,女孩来自江苏,古诗词是他俩工作之余共同的兴趣爱好。
诗词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将两个相隔千里的人牵连一处,让他俩在诗词集会上相遇。一次参赛登台,感受唐诗宋词的唯美韵味。
在台上,男孩分享他们的爱情点滴:表白那天,他送给女孩一根吊坠,坠子上是一个骰子,里面藏有红豆。对于这份“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情义,女孩心领神会,同时回赠他一句“定不负相思意”。
另一期节目中,男孩在评委老师和所有参赛选手的见证下,向女友求婚。当他喊出“亲爱的,嫁给我吧”,走下舞台的女孩毫不犹豫地连声回应两句“我愿意”。
董卿问她,为什么能够答应得这么迅速又坚定?他说:
遇到对的人,速度什么都不是问题。
就像董卿说的那样,女孩应该算是赛场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不仅有诗词相伴,还有爱人相伴。
确定过眼神,你是对的人!
在喧嚣浮世,物欲横流的年代,依然保有一颗初心,已实属不易。而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唐诗宋词中品味诗与远方,更是可遇不可求。
两人天长地久,高雅也罢,凡俗也好,但不论如何都要有志趣相投的东西,不能像李清照与丈夫赵明城赌书泼茶,填词作赋,不求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凰凤于飞,白首一心,更不求如钱钟书与杨绛般才子佳人,伉俪情深。徐志摩都说一一
于茫茫人海寻觅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