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简书第一次发文~总想着发一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来纪念从业4年多以来的经历。但是想了想,还是希望先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有个整体概述,对想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小伙伴们能有一些启示,再进行主题类的分享,所以通篇文章就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培养产品能力这一主题将贯穿始地终进行方法描述。 当然这也仅是百家中的一家之言,但我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很多方法论的核心观点都是相通的,也希望各位简书大神也能大胆赐教~~碰撞出思维火花!!
产品是什么?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产品无处不在。互联网软件产品只是众多市场产品中的一支。众所周知,产品经理的概念首先是快消巨头宝洁提出的,所以PM的概念在快消界已经存在相当久了,并不属于一个新兴职业。只是传统行业的工种相对来说比较低调和信息闭塞,产品部门在快消公司一般属于Marketing部门下比较核心的部门,外露的信息和知识会比较少。笔者本身曾经也是快消产品的从业者,年少无知时误打误撞进入了互联网公司工作,一路走来,发现很多行业PM的工作逻辑和方式都是相通的。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多学习别的行业产品工作的流程和方式,相信对提升自身工作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可以留言,以后可以分享一篇快消产品的日常工作)
那回到产品究竟是什么?我对于产品的理解是产品是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对象。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产品。 小到一瓶水,大到一辆车;一次旅行线路,一个理财保险产品;一个餐馆,一个课程....生活中看得见,看不见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产品,满足了我们某一种需求,或解决了我们什么问题。作为产品经理可以养成产品分析的习惯,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对象可以去思考这个产品包括了哪些部分(有形和无形的内容),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市场上有哪些同类型的产品,那你所接触的这个产品的优劣势在哪,他可能的设计生产流程是什么样的。相信掌握了这个技能,提升的不仅仅是产品能力,也能大大提升生活中的甄别和选择能力。即使有一天不从事产品,拥有了产品思路做任何事都可以事半功倍。(说远了~~)
所以,其实除了互联网以外,各大行业都有产品经理的岗位,而且在下文提到很多能力是相通的,只是最终产品展示形式不同。设计食品,日用品,化妆品,亦或是设计软件,硬件,数据挖掘,甚至一场会议,一个活动都是产品,我们都可以运用产品相通的思路去进行设计,置于具体从事的行业,可以凭个人兴趣去拓展。(所以笔者还是很庆幸在职业初期有过其他行业的产品经验,为后期在设计软件产品时也开拓了很多思路。)
产品设计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产品设计?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或是一些童鞋会不断地会强调用户体验怎么怎么样,所以页面应该这样设计,上面按钮位置这么摆放,可是产品的价值真的是根据用户交互体验,来设计页面吗??
我认为那肯定不是这样,任何时候,我们一定要从问题或者需求的源头去出发,在确定了产品价值,产品定位,设定了可达成目标后,再进行产品的框架,流程,功能,页面的依次设计。不断实践和通过项目累计之后,作为产品我们才能在快速判断项目的实行结果,减少试错成本,确保产品的最终的各项数据指标和用户反馈是朝既定需求方向去走的。
我认为任何行业产品设计简化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闭环去完成一次开发或上线。本篇文章我们着重讨论互联网产品开发闭环,其他行业可以参考是不是和本身产品设计很像。
产品分析
一个产品的起源是要历经数个调研,分析,讨论之后才会根据分析结果进入产品设计阶段的。那可以说产品分析是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没有前期调研分析过程的产品开发流程是无法预计或保证市场反馈的,很可能会浪费开发资源。该分析可以是产品0-1的调研分析;或者是产品正常迭代版本中的数据分析。
那我们经常会在互联网产品中谈到BRD,MRD之类的,很多初入行的一听会觉得“哇,专业,是高级产品或老板做的”,其实并没有这么高深。我们每个产品根据自己的任务或是需求都可以在做之前仔细地进行以下几个维度的分析,来提升迭代效果。
以上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可以写很多深度分析的文章,简书上也有很多,因此本文先简单进行说明,后续再根据具体主题分开进行详细阐述。
市场分析:一般新产品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会通过公司产品或者第三方调研公司进行(一般互联网公司都是产品进行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对针对市场有个宏观了解,大致的市场用户容量,用户痛点&需求点,行业生态分布,各个公司的商业模式,优劣势等。调研的手段:1. 行业报告(起码要找到3个以上机构不同的报告),切忌不能以偏概全 2. 如果有大量潜在用户,或是市场公司内部资料等,可以根据内部资料进行分析 3. 运用swot分析,波特5力分析等分析法,很多产品的市场分析里都会有,但我想强调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内容,也就是不要为做SWOT而做SWOT分析,停留在理论派,还是要结合市场本身和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务实,可追溯,可执行的分析。
用户分析:用户和需求分析是紧密相关的。一定是先分析用户,明确用户人群容量,用户基本属性,用户分类,产出人群画像后,再进一步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To B和To C的产品用户分析方式还不太一样,本篇文章不详细阐述。用户分析常用手段:1.定性访谈 2. 定量问卷调研
需求分析: 分析完用户之后,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他们的需求挖掘和排序。 需求挖掘和优先级排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1.高频型:需求出现的频率 2. 刚需型核心需求:用户核心需求的挖掘,核心需求哪里未被满足 3. 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难度的初步评估4. 商业价值 :基于前三点综合评估需求价值和优先级5.细分需求:是不是存在一些细分人群的细分需求未被满足,可以进行新产品模式挖掘
竞品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建议以用户和需求分析为前提进行。只有真正了解了用户以后才能对竞品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公司会忽略需求和用户分析,过渡进行竞品分析,然后以互联网一大抄的模式进行开发。其实,这样的模式虽然说是在和竞品抢时间,很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我们一切还是要从用户出发,了解用户再了解竞品。置于竞品分析细节会再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谈。
数据分析:一般C端用户产品的迭代版本开发前会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再进行需求挖掘和产品开发调整。数据挖掘和分析也是一门大功课,本次先谈论下产品经理常关注的指标:总用户,新增注册用户,新增下载激活用户,日活跃,月活,日留存,7日留存,30日留存,使用时长,还有和各个业务相关的指标(ARPU, 注册购买转化等)
产品设计
大家很关心到底如何完成一个产品设计。但其实如果我们前期已经做了充分调研和分析之后,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粗略的结论,指引大家进行开发,如果在进行完各类分析后,还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那说明对业务形式还不太熟悉,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建议可以寻求大家各自leader的帮助。
那在产品设计阶段,我们一定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产品定位,商业模式,优劣势:这三点是产品战略层面的问题,主要由公司高层或产品负责人来定,但是作为普通产品经理,就算不直接参与设定这些方面,也一定要能够深入明确自身产品定位,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和与市场上产品相比自身优劣势在哪,如果无法明确,可能会对之后工作方向产生偏差。熟悉程度要到达别人一问,第一时间就能快速回答出产品定位。那置于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的具体探讨,如果大家感兴趣也留在之后文章进行阐述。
产品核心流程:这点是产品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晰地根据自身产品定位,结合用户使用流程,去设计一个产品核心流程,该流程需要能够涵盖用户使用流程,同时覆盖一些系统异常使用流程,使得整个任务可以进行下去。当然很多C端用户产品的产品流程都比较简单,B端由于涉及用户类型多,任务复杂,导致核心流程会比较长,所以B,C端设计时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简单以用户网购流程为例,让大家了解一下用户使用和产品流程之间的差别。
传统消费者行为模式:
根据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消费者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转化链(很多书籍阐述有差异,但是核心转化还是以下几步)
传统电商产品大致核心流程(粗略概述):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电商产品流程远比用户所感知的转化流程要复杂,原因是用户对于产品使用的认知往往是感性,碎片化的;那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要将用户的碎片式需求梳理成完整,可执行,可容纳异常行为的产品流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加强对无序,碎片化的需求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炼成一个可执行的产品流程,且不断围绕产品核心流程打磨产品,使产品成为业界领头羊。
至于如何打磨产品核心流程,也可以单独开辟一个话题探讨。
产品框架:产品框架是在分析完产品核心流程后,梳理出一个由诸多功能点串联成的产品框架,来覆盖上文提到的产品核心流程。一般在产品0-1的阶段,会需要详细梳理产品框架,并根据产品核心流程和涉及的对象不断做调整。而一个成熟的产品,在定位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是在框架上做加减法。那我们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挖掘各种产品做框架分析,大家可以根据产品可视化的功能框架,来梳理其可能的整体框架,包括该产品设计多少对象,多少平台,多少功能模块,功能模块的作用。
产品功能:终于到了大家一直常挂在嘴边的功能,功能。功能重要吗?肯定是重要的,但是是最重要的吗?不然,我们在设计产品功能时,也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功能和核心流程的关系,对核心流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功能一定要小心谨慎去做改动。在功能设计方面,一定要根据需求优先级进行产品功能的设计和排期。
另外还有一点TIPS,加减法考量。我不去谈论很多产品一定要做减法减法,因为不同的业务场景,用户场景的流程不尽相同,在一个很复杂的业务流程中,缺失一些功能会使得产品流程不完整。因此不能一味去谈产品的减法,“断舍离”的产品设计方式只是C端用户产品设计的一种方式,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业务场景中,选择最适合的功能加减法。每当我们需要新加功能的时候,不妨自问下:“这个功能满足了什么需求?”“这个功能对现有流程有什么影响?” “这个功能上线后预计的用户反馈是什么样的?”
交互&UI设计:
最后一点要提的是交互和UI设计。这个工作在每个公司执行人不相同。大部分中小企业中产品经理就担任了产品交互设计的职责。那交互设计其实和用户使用习惯,前端技术更新,创新的用户体验密不可分,判定一个产品的交互好坏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标准,除了数据反馈和用户反馈外,可能就是公司高层和团队内部的使用体验。所以如何培养和提升交互设计的能力,以及UI鉴赏能力,最大的一条捷径就是:多看,多用。多看是指看同行业的竞品,多看不同行业特别是某些注重交互行业中的标杆(社交类,工具类产品尤其注重交互),多了解前沿的前端技术。每天积累5-10个新产品的交互,勤做笔记和分析,相信2-3个月以后就能对交互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多用是指在产出交互方案时,特别是纯前端产品经理,同时多设计几种方案,通过内部或种子用户调研,选择一种满意度最高的方案。
项目开发
项目开发过程中,产品经理扮演的是一个项目管理,质量把控的角色。一般我们在产品方案制定完成之后,建议在正式评审之前和核心研发同学先提前非正式地沟通一下主要想法和做法,这样既能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也能让研发同学心中有数,提前开始准备。这个做法从实践当中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那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大概来说可以分成以下环节。本篇文章会大致描述下这些环节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点,以后再做具体探讨。
那在项目评审阶段,可能会进行1-2次的评审,在初次评审后,研发同学会根据产品提案提出一些想法,针对一些可行性或需求点产品可能需要再重新修改下流程图,demo等文档。那在多方确认评审内容后,产品和技术进行一个项目排期,确认需求优先级,开发时间,提测时间和上线时间。基本上排期之后,确认的产品文档会定稿交付。当然,这里讨论的都是大多数情况,也会根据版本大小不同,有不同的流程或操作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顶弹性空间的。
那项目进入开发之后,产品在跟进开发的同时,也会准备下个版本的迭代。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能随着开发推进,会有些之前没讨论到的需求点或异常流程出现,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个神诸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然,很多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也会不断更改,那这个更改流程就要按实际情况去探讨了。
在测试上线阶段,产品主要是一个产品体验,问题反馈和质量把控的工作,负责版本的产品主流程,异常流程是不是跑通,页面性能是不是稳定,视觉和交互的效果是不是达到可上线标准,那产品不可能和测试一样把所有的边界都去测一遍,但是要确保的是产品主流程跑通,达到可上线标准,不然产品上线失败或是上新后用户数据掉的厉害,毋庸置疑又多了一次变身背锅侠的机会。产品上线完成后,我们通常都需要在线上环境再进行一次体验,如果发现有重大问题,及时和研发沟通进行回滚。
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是产品一个版本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用户反馈收集,并进行分析对下个版本功能迭代是非常重要的。
定量反馈:那通过日常数据分析的定量反馈一定是对上一个版本效果最直接的验证。上了新功能后产品注册,日活,留存,停留时长,和业务相关的指标(比如下单,支付等等)这些常规指标是不是有很大起伏;新功能的使用人数,每天日均增长等等和新功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数据一定要仔细分析,如果一旦发觉新功能对常规数据下降有影响,可能需要及时对该功能做隐藏或下线。
定性反馈:B端产品由于用户量小而集中,会更加依赖用户的定性反馈。B端产品在客户量大的时候,可以先选取核心客户的灰度发布,如果核心客户用下来反馈不是特别好,那可以直接砍掉或不上新功能。但是很多B端产品的需求都来源于大客户的实际反馈,所以这种情况会比较少。C端产品的产品经理除了看数据外也要注意客户定性的反馈,可以通过走进用户,深入访谈,建立用户社交群来了解典型用户的真正需求和对自身产品直接的感受。
这一次因为内容比较多,主题比较分散,所以洋洋洒洒写的多而不精,上文也提到了其实很多主题都可以展开有很多内容谈。以后会找机会和大家分享~~还是那句话:听百家言,融会贯通,让我们一起进击吧!
下一期预告~
由于将产品经理这个职能的概述浓缩在短短一篇文章里,文章过长不便于阅读。因此,这里预告下漫谈下篇的主题:
产品核心能力: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探讨和日常能力培养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是想要了解的主题也可以留言,我会挑选我比较拿手的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