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中秋节了,除了买月饼流行了起来,其他的我好像就没有什么感觉,好像这个节日已经离我很远了,跟我没关系了,同时,我也感觉很多东西正在消失。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已经有十年不曾跟亲人一起过中秋节了,知道了这个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中秋节没什么感觉就太正常不过了,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
奶奶去世后,家里便不常有人住,一家人就分散在天下各地,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年终才回家,而中秋节却在年中。念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母亲曾在家里陪读,可是那又是在上半年。在市里念高中的时候住校,学校只放月假,唯一一次碰到中秋节在月末的时候,我回到了“家”,念小学的弟弟却回到了带着他的亲戚家,通讯不便,我没办法提前通知他。家里大门紧闭,我没有家里的钥匙,蹲在家门口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才接到姑姑的电话,问我在哪儿,说小弟去了他们家,得知我没钥匙后才让小弟第二天一早回来,把钥匙带回来,让我在某个亲戚家住上一晚,又是完美错过。他们大概都不知道那时候我特别不习惯住在别人家,就想一个月有那么一两天能够自在地住在自己的“家”,无奈之下,我“破门而入”,晚上一个人躺在天台上,看着月亮,也是中秋。大学时,每个中秋都放假,但是学校离“家”很远,加上家里就只有小弟一个人,就更不想特地回去过中秋节,来回奔波,费时费钱,我还晕车……
就这样一路积累下来,已经连续十年不曾跟亲人一起过过中秋节,同时,我也知道,接下来还有第十一年,十二年,甚至还会有第二十年,三十年……这些是我在父辈身上找到的答案的,我多少年没过过中秋节,他们也就有多少年没过过中秋节,同时,他们还不止这十年,他们在外地打工已经超过了二十年,距家遥远,挣钱不易,不说一般就算节假日也没什么假期,就算有假期时间也不够,就算时间足够他们也不舍得花那么多钱回一次家,跟家人过一次中秋,我知道这样的事不光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也会发生在他们的儿女身上,更会发生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身上。
在这个经济时代里,大家都很忙碌,忙着创造GDP,GDP是上去了,可是很多文化上的东西也渐渐地消失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正如一天就只有24小时一样,你花了时间做这一件事,那么留给你做其他的事的时间就少了,可是其他的事,同样地很需要时间,这件事本来就是难两全的。但是人们似乎都觉得自己很聪明,只要动脑子,那么就能挤出很多时间,只要对时间充分利用,那么他就可以做看似无限的事,一切的一切都不矛盾,都可以照顾好。
比如说,一个人想见一见自己的老朋友们,于是就组织一次聚会,将人都聚到一起,似乎这样就把时间利用到极致了,一次聚会,单位时间内就能见到很多朋友。可是事实上发生的却是,他照顾了这个人,就冷落了那个人。他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累,嘴都没有停下来,一直在跟他的朋友们说话,聊完这个聊那个,但是平均下来,他跟每个朋友就只说过一点点的话,他在跟一个朋友说话时,其他的朋友就坐着不知道干什么好,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他忙,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喜欢他这样做,他看似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时间,却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如此做法,大家都不能够尽兴,即使表面上不说,心里也在拒绝这种形式了,其实很多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人们就是喜欢自作聪明,只要没人正面斥责他这些,他就可以一直自以为是下去。在这个信息时代里,人们所认识的人是过去的很多倍,“朋友”可能也是过去的很多倍,朋友成了某种廉价的大众化的称呼,但是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从古到今,真正的朋友一直都只有那么几个,而其他的所谓“朋友”,则侮辱了朋友这个词,也侮辱了友情二字。或许,大家都明白,那些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朋友的人并不是自己的朋友,只是都不说破,只是互相利用。
一个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他只能用来做一件事,是用来努力工作,想想家庭的未来,是用来跟一个朋友面对面坐着交流,还是对妻子说几句人前不好意思开口的情话,还是给父母一些真正的关怀,又或是给儿女一些教导,给一些生病的亲戚一些问候,悼念一下已故的熟人,给远方的陌生人一些激励等,都是唯一的。
如今,很多很多的家庭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每个成员在各自的世界里忙碌着,忙着各种各种的事,或许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家庭越来越好,未来越来越好,可是这个,并不能够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亲近多少,就像,他们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互不相关一样,就算他们今后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依然做着自己的事,互不相关。这种亲情,似有似无,就像某种节日一样,只剩下一个空壳摆在那里,大家都跟风似地往里钻,然后才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大家的行为,大多数的行为,就绝不可能是“错”的。大家都说,中秋就要吃月饼,那吃完月饼后呢?过年就要放烟花,放烟花就是开心,好像新年,每家每户都很开心,因为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这些年来,真的是感觉一切越来越无趣了,很多文化只留下一副空壳,没有什么内涵可以玩味,越来越注重什么形式,有些人发现了这些,就向社会呼吁,要传承优良文化,最后大多也就只留住了某些形式。
比如说端午赛龙舟,最初都很热闹的,后来某些文化在流失,大家就不那么看重了,再后来经过整治,例如举办比赛,弄一些奖项,吸引大家参加,可是大家这些并阻止不了文化流失的脚步,一段的热情过后,就又消弭了,最后强制性参加……渐渐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的我,也忘记了十多年前过的中秋,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
有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什么文化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可是它的消失,却像是一瞬间的事。
2019年9月12日于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