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

王小利和步惊云作为普通人的坚持,让我看到,普通人认真生活的珍贵。

她们把时间花在用心体验、感受、与真实世界交互,提炼出脱口秀素材,关注自己现阶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

首先先坚持自己独特的想法,真诚的观察者周围的人,事。没想到自己用心生活的感受,会受到这么多人喜爱。

关键他们目的不是名利成功,而是很多自己的想法,都想要表达出来,亲身经历的事儿分享出来。

当然,任何一个承载真实生活信息并有艺术虚部分的载体,都需遵循行当技巧逻辑,比如电影、书籍、小品、相声、访谈,现在的脱口秀。小利也说她,如果她不是大王,那么当时用户需要的,和脱口秀演员提供的正好契合,但不代表她不行,在她心目中,她是最好的,无论喜剧技巧上,还是文本质量上,她觉得就是最高的。

这种自信不张扬,但是很舒服。

她今年45岁,以为现在的人思维会更进步。比如她说到她就是自己世界心,她以为观众会说,切,我也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但是现在观众竟然会觉得她很独特,有自己想法为自己而活很宝贵。

她就觉得现在并没有到达她想象中的世界,自信且真诚的世界。

我就发现,她的精神世界真的很丰富和超前。

她说她不要当成功女性,独立女性,她很聪明,她有取舍,她会小事上依赖父母,以后养老会想靠着他弟弟孩子。

其实豫见她说里面,她的很多观念,把她展现的很立体。她的很多观念在我们看来与众不同,但是作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她的观念又是极为正常的。

就像我们普通人,没想清楚,到底什么在束缚我们。

房子?车子?我都没有,都卖了。现在只有现金。

孩子吗?她的存在,与她沟通的快乐大于所谓外界制造的压力。

就像看视频说一年级学英语教材多难,实质上,日常我和孩子好奇桌子用英语怎么说,草坪用英语怎么说,就自然而然的学了,学校内只是能有一个场景去制造好奇心,学知识只是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无论中规中矩坐在书桌旁学习,还是爬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都是满足好奇心的途径,途径无所谓,关键是满足好奇心。

很多时候,考试成绩蒙蔽了学习探索的本质,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无论是孩童、成人、中年、老年,甚至到鲁豫55岁,依然保持着对社会大面变化,和个体样本变化的好奇观察上。

我今年35岁,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卸掉我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无效社交、无用言论、教育别人的大话,撕开原来的虚伪,更重视内心的感受,捕捉到一个感受,会花时间观察下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深挖下好的感受,如何能够让我长久获取。

原来是没有这么重视自己的。

原来总是被网上一些氛围、贩卖焦虑、突破舒适圈等等字眼裹挟,搞得很焦虑。觉得别人靠什么证我也要,别人换工作,我也要,别人学什么,我也要,就是没啥真正自己的想法。

现在会刻意或无意屏蔽无用的信息了。

我更好奇的是,书里的各种人物,作者是怎么构思的。

比如刘震云一日三秋的主人公,去陕西卖了猪蹄,梦里还是延津笑话女鬼让他讲笑话的场景。

虽然有些哲理看不懂,不重要,能看下去,看着命运兜兜转转,年轻学猪蹄后面开了店,和在英国的初中同学视频分享观察前世来生的事儿。

打破了我一直觉得外国月亮圆的高低之分。

人都是平等的,没事儿瞎琢磨,琢磨的观点多了,听听看看,就像延津收集笑话好多年的女鬼,目的就是希望别人说话要把她逗乐。

好的书、好的访谈,就是书写每个人独特的感受。我们每个人也会有恐惧、烦恼,但是如果观察的书多了、看的事儿多了,尝试走过弯路,更加确信正确的一些品格。

这种真的能褪去很多外在的评价。

还有个事儿,我自己想的,想起我的女儿很有意思,突然说了个成语,我问她怎么知道这个成语的,她说我自己想的。实际上是多听多看后,脑子存下来了,后面在某个相似场景就激发出来,她就以为她想到的。也对,也不对。对的是确实脑子蹦出来的,不对的是不是她原创,不重要,重在使用。

回到我想的什么事儿呢,就是农村陋习。上个月我爸在家主持二爷葬礼,跑前跑后安排,40度高温,中午12点下葬,烈日炎炎忙了3天,我妈向我吐槽说大伯晚上喝酒,白天睡觉,没承担葬礼主责,二爷儿子80后,常年在郑州,也不懂老家人情世故,到头来都是我爸在忙活大大小小的事儿。和我说以后还是得有下一代,百年也有人安排这些后事。

但是,说实话,我有个困惑,生前当事人如果充分陪伴了,事后,当事人都走了,再整的大些有用吗?看国外片,人去世会在教堂做一个追悼会,大家聚集在一起缅怀下故人,我觉得这种挺好。而我们只是一个劲儿的哭,说节哀。但为什么大家不能坐在一起,和故人一起唠嗑也好,写信也好,回忆也好,有个静静片刻呢?

我肯定舍不得亲人离世,但是抵抗不了现实世界时,只能接受,那就多温存,和家人多聊聊日常故人的事儿、性格,不好吗?

19年12月份,我爷爷去世,赶回老家送他,因为长年在外,一直觉得他会等我回来。葬礼那几天都是跟着大人一阵阵哭,说实话,我并没有接受这个事儿,并不觉得他走了。直到马上送进火葬场,我心里万分不舍,心如刀割。即使到现在,回忆起这个画面,也会泪眼婆娑。因为我很想他,不论是站在他是我爷爷角度,还是我认识了很多年长辈的角度,我都很想念他。想起高中、大学暑假回家学车,每天给他做饭,和他相处的日常很开心,一老一少。

那时候年轻,不太懂他到老的孤独,每晚7点两只手托着脸,看着新闻联播。

其实我现在也不太懂他的孤独,因为我还没到他的年龄。

后面看过一篇文章讲老干部退休生活是最难的,倒不是经济上,因为退休金都很高,关键是精神上,原来是一呼百应,门庭若市,退休后人走茶凉,如果没个爱好打发时间,更加凄凉。关键是当干部的基本都不太看得上画画、逗鸟。

1937年出生的人,是没有自己的人,只有团体、大家庭。

就像他之前混官场,即使心里骂死这个人,表面上还要非常欢迎热情。

王小利说她发现她爸很虚伪,亲戚小孩调皮到家里他夸孩子,人走了,他就说孩子没家教。

但是他爸爸非常羡慕小利的真诚,发自内心的羡慕。

他爸爸的环境是必须讨好所有人,才有机会上大学改变命运,时代早就人的各种心理、想法。

就像我们现在是个好时代,不再被迫灌输人情世故,我可以只做我自己分内的事儿。

比如我做产品经理,我只要分内专业的事儿干完,不太有人情世故。

当然,我原来会觉得这个领导比我好,那个领导比我牛逼。

现在我不这么觉得了,我只是没运气到那个职位而已。

我认真工作,尽可能的想全面,我不需要自我否定,或是打击别人捧高自己,或是贬低自己捧高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我们合作的最基础能力大家都有,但是职场很现实,领导位置就这么少,基层就这么多。我也没觉得基层有多差。

我认可我自己,才是人生路上真正开始的时刻。

至于发光发亮,被更多人看到,不一定,也看运气。王小利45岁被人看见,有的人55岁、65岁才被人看见,都没有什么。世俗的成功当然会带来很多便利,也会有很多诱惑和欲望的膨胀。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活着一辈子,这一路上,自己想追求的那个理想世界,有没有到达?

或者说,假如明天就离开人世,你的人生遗不遗憾?

这种自我追求,本身在外人看会有各种评价,但是对于我这个人,已不再重要。

成名当然有好处,你有话语权了,很多人更相信你了,也会给你更多正反馈。但是不成名,难道你的真实感受就不值得记录分享,你的真诚观察就不值得夸赞吗?当然不是。

你还是你,一直走在自己确信的路上。

只是周围的风景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