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24分钟前
与男友在一起4年,原打算今年结婚。
然而前不久,公司来一位新同事,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就喜欢上彼此。男同事是外地人,颜值非常高,有良好的家庭和教育,丰富的情史,曾经恋爱都不超过半年。
最初没想过和他有交集,纯属欣赏。但他的热情追求全公司都知道了。情人节时,他表白,我没扛过诱惑,答应了他(现在一起两个月,只是接吻)。
他的未来目标是去外地工作,并独立创业。和我在一起后,他断掉了所有的异性接触,并把我介绍给了他国外的父母和朋友。我感受的到他的认真,但跟他在一起有没有未来,很难讲。
他表白之前,我也很犹豫和挣扎,内心就当一个梦,想着试试恋爱的感觉后,就果断分开。但这两个月相处,我知道我动心了。
要我现在和他分开,我开不了口,和男友结婚,我也迟疑(很渣女)。我自己也很自责愧疚,人性多面又复杂,禁不起考验。还能不能和男友带着平静的,专一的心步入婚礼?男友究竟是不是我要的?我内心很迷茫。
曾经的我很爱男友,4年的感情,如今却如此轻易对别人动心,该何去何从……
珍大户1分钟前
之所以选这篇回复,是因为,这篇的提问,提供出了有效的、可供分析的信息。
平时在公众号后台及微博,都能收到不少提问。但是很多人的提问,让我感觉到有些像是情绪化的碎碎念……TA哭了、笑了、做了什么……在几百字的细节描述中,很难提炼出足够的、可供分析的信息。
我的观点一直很明确,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最关键的因素都是——人。深入的分析自己,分析对方,再判断自己和对方是否“适合”。
而能够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通过行为推断其背后的价值观,尤其是对重复行为(可归类的事情),再进而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对。
这个求助,可以推理出以下迹象:
1、“丰富的情史,曾经恋爱都不超过半年。”——从一个人过去的行为,能推测出TA的三观,而多件类似的行为,推断出的结论就较为准确了。
一段不超过半年的感情,可能由于很多种原因。但如果很多段,做为验证的话,就能得出结论了——这位的感情观念,并不是追求长久型的,而是更加地随心而定。
(PS:有点类似于爱情成长论 | 面对1亿死亡保险,你盼着我早点死吗?中描写的,在萌芽阶段,反复开始新恋情的行为模式)
所以,如果提问者追求安全感,追求长久的感情关系,他并不是合适人选。但如果提问者也是追求随心而动的人,那么也可以选择跟他开始。
2、“他断掉了所有的异性接触,并把我介绍给了他国外的父母和朋友,我感受的到他的认真”——因为有上一条做参考,说明,他对介绍给家人朋友这件事,并不是很在意。
不应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测别人。如果你认为,把恋人介绍给家人,就能说明对感情慎重了,这就是在用自己的观念套用别人。但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
(可参见我写的这篇文章:同人不同命,同命不同价:你该懂的估值理论)
3、“他的热情追求,全公司都知道了”——有些人追求别人时,搞的场面很大,有些人追求别人时,静悄悄,只有两个人彼此才知道。
相对来讲,把场面搞的越大的人,会更加的自我一些,会更有可能是较少顾及他人感受的自私人群。(想象一下,如果你深爱你的男友,对他完全没有感觉,但他还在公司里公然追求你,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困扰?)
较少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在追求期间可以搞出轰轰烈烈的事件,让你难忘,但到你们相处之时,就未必有愉悦的体验了。
4、“情人节时,他表白”——我依旧主张,用行为推测价值观。
在你已有男友,即将结婚的情况下,他还如此行为,说明他是缺少内在(道德感)约束的人。这样的人,在婚后,婚姻对他的约束力也相当有限。
婚姻中,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力。
一种,是追求新鲜感的内心蠢蠢欲动。
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是克制力(或叫自制力,约束力等等)。克制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包括:现有的爱情很坚固;内在约束力——道德观念+爱情观念是向往长久、追求稳定等;外在约束力——名誉、家族压力、社会法律约束、婚前协议出轨净身出户、离婚壁垒、财产分割压力等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带来的克制力。
这两种力,想像一下,就像是加热与制冷情况下,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加热的时候,内心蠢蠢欲动到沸腾,无法克制;制冷的情况下,内心如冰,一点不动。然而无论是极冷还是极热,都不是一种太好的现象。
极冷,实则为极端的压抑内心时,就会像
荧幕中的爱情观 | 周星驰最自残,人民的名义最写实!这篇文章中,周星驰反映出的爱情观,十分的压抑与反人性。
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过于放任内心,不做约束(e.g. 追求一时的爱情观;薄弱的道德感;全靠荷尔蒙驱动、不做任何投入与经营的情侣关系;婚前协议无夫妻共同财产,婚后清晰AA,财产极易分割等等)。
所以,对一个即将结婚的人表白,说明其内在约束力较低。然而,优缺总是并存的,这样的人,会给提问者带来较强烈的刺激感。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提问者更需要什么?
5、“他的未来目标,是去外地工作”——你是否有此打算?这是考验你们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否一致的时刻了。
具体请参见:当我们说三观时,我们在说什么——认识自己(1)
6,“他的未来目标是独立创业”——当你听到这句话时,很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一个有理想的男生。
然而实际上,这句话背后,其实是有三种可能:A 讨女生喜欢的技巧;B 未经思考的、难以实现的梦想; C 经过深思熟虑、并做实施规划的理想。
因为对于一个情感经历丰富的男生,他很可能非常了解自己“说什么话”会给女生留下什么印象,所以,交谈永远不要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入的分析,他这句话究竟是ABC哪个选项。
记得在《非诚勿扰》中,有一期的一个男嘉宾,是红酒代理商,在自我介绍的短片中,他介绍了自己的生意,不经意地展示了豪车和豪宅,然后再继续说,自己的理想是,三年内做到全国第一,利润过X亿,上市。台上的女嘉宾都沸腾了,觉得是个潜力股。然而,如果结合他前面的介绍,就会发现,他的生意模式,不可能做成全国第一,也不可能做到利润过亿,所以那个男生,如果不是故意讨女生喜欢,就是无脑地定梦想而已。
(PS:具体细节有些记不清了,如果能找到那一期的《非诚勿扰》,我会再单独截图写出来。)
写了这么多,最后结论:
虽然我在上面的分析中,透露出了很强的倾向性——我并不看好一见钟情的爱情(理由如下:爱情成长论 | 面对1亿死亡保险,你盼着我早点死吗?);我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内在约束性的人。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最核心的逻辑,依旧是先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自己。
当涉及到感情问题时,如果只用道德感去批判,得出劈腿可耻的结论,未必是最好的结果,反到可能因为嫁了不爱的人,害了自己男友。提问者应该庆幸于,这个考验爱情的第三者,出现在结婚前,而不是出现在婚后。四年的恋情,又无法克制的爱上别人,说明原本的恋情,可能也就是一个“找个靠谱的人嫁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