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过年,初二晚饭时,大伯和老公两个喝酒、聊天吃得慢,还没吃饭,青菜所剩无几,婆婆表现不满,大伯表示有其他菜可以送饭,不必再煮青菜,婆婆说了一句“干活的人怎么能这样吃?!”。婆婆这话听起来很刺耳~大伯、大嫂初二开始开档做生意,婆婆已经到菜地摘菜,没有干活的就剩下我们家三口人和侄女,我们四个都是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的,极少参加体力劳动。我内心开始起波澜:被批评、被排斥、被嫌弃,感觉到自己与她(他们)是有分别的,跟着羞愧感袭来~没有劳动可以享受吗?!有个声音在回响“不配!”
睡前躺床上,向老公表达不舒服,并与老公讨论:婆婆公公信奉辛勤劳动节俭持家、不能享乐,大伯大嫂认同并发扬这一理念;而我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奉行工作与生活两不误的人生观,生活不止是活着,还需要娱乐、游戏等。我们的人生观与前辈的人生观存在冲突,我们因此在娱乐、游戏、享受生活的时候会产生内疚、愧疚、甚至羞耻感。结果是我们既想好好享受又不敢好好享受;享受生活以后,接下来是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我们因此在现实层面,会制造事件让我们没有条件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的结果是受到惩罚,心底有个声音“再努力创造可以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是白搭,还不如不去创造”;不自觉地制造麻烦阻止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对已经拥有条件的破坏等。
从外在条件看,我们是有能力、有条件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貌似我们好像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但实际上我们却没有真正实现过。那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其实是认同父辈不能享乐的人生观的,我们一旦有了享乐的情形,必然会受到惩罚~潜意识对我们的惩罚。父辈的观念一直在禁锢着我们追求幸福。不能追求幸福的人能有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吗?
婆婆家一起吃饭通常是这样的:评论饭菜咸淡、好不好吃,说家长里短,评论家里人的行为、情感等,说教氛围浓重,少有轻松的时候。 家人脸上大都脸色凝重,甚至拧巴。子孙后代都是靠出卖个人技能创造财富的,大伯曾经因投资被骗,而老公则因参与证券交易损失严重,子孙后代生活倒也是无忧的。老家人的家庭都是婆婆家里的相处情形吗?不是!老公的舅舅他们家族聚会的情形是这样的:尽情地吃饭、喝酒,席间穿插歌唱、说笑、嬉闹,饭后打牌、畅聊、玩耍等,气氛热闹、欢腾。舅舅他们那边的后辈读书(他们倾向于做生意)不如婆婆这边的后辈,他们大都有参与资本运作的经验,并且有不少斩获。他们家人的容颜喜悦松弛,风潤饱满,感觉他们的幸福指数远远超过婆婆这边。与婆婆家一起后,能感觉到有家的温暖,但内心总有些不安、有些无奈,之后和老公、女儿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此前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才明白其中有愧疚感在作怪;而与舅舅他们一起聚会后,心情可以愉悦一段时间,感觉人生很有意思有希望。
我清楚, 此刻与婆婆他们相处的情形正是我自己跟我父母的模式的重复,我和老公都在被父母这个“五指山”压着。一路努力的坎坷和艰辛,却没有在现实层面做得有多好,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努力,原来是被紧箍咒罩着的结果。此刻需要好好拥抱自己:你已经很努力,很强大啦!相信,随着我们意识范围的拓展,逐渐看到那些禁锢我们的信念来自哪里,我们可以更加灵活自由的选择更合适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命运就愈加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但是,禁锢的东西还很多很多,需要觉察的还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
注:养育者的信念会变成孩子的潜意识(向父母认同);潜意识主导我们的生活;所谓的命运,就是代际传递。而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认识到自己被什么限制了,也就是潜意识被看到了,按照曾奇峰老师的说法就是“潜意识意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