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芦苇
当孩子想要买买买的愿望没有满足,突然在超市打滚尖叫,当哥哥把弟弟的积木推倒,当孩子写作业时故意磨磨蹭蹭……你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困惑?还是深深的无助呢?
《看见孩子》这本书快被我翻烂了,真真是一本好书,推荐朋友们去看哈。书中临床心理学博士贝姬医生一语道破天机:孩子所有令人抓狂的行为,都是他们内心需求发出的加密电报——只是他们还没学会正确“发电报”的方式。
为什么,孩子的行为是需求的“警报灯”?
孩子的行为不是随机播放的“故障信号”,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外显警报。愤怒摔门背后可能是“我需要被看见”的呐喊(底层是求关注心理);磨蹭拖延里藏着“这个任务让我好害怕”的颤抖(底层是能力欠缺的畏难);反复挑衅往往在说“快确认你还爱我”!(底层是安全感缺失)
真相是:问题行为=未满足的需求+表达能力的不足。
孩子不是“坏”,只是被困住了。
为什么,误读行为会让孩子“更受伤”?
当我们只盯着行为本身惩罚(“再闹就不许吃饭!”),就像对着故障警报器砸拳头——机器没修好,反而砸得更坏。
因为:
需求被掩埋: 孩子学会隐藏真实感受(“反正说了也没人懂”),用更隐蔽或极端的方式表达;
亲子连接断裂:孩子感到孤立无援(“连爸妈都不懂我”),安全感崩塌;
行为升级:未被“破译”的需求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更大的脾气、更深的对抗。
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的“行为解码器”?
看见孩子,不是纵容行为,而是穿过行为迷雾,拥抱那个迷路的小孩:
一:暂停审判,按下“好奇键”:
❤️当怒火上头,默念:“这不是冲我来的,是孩子在呼救。”
❤️蹲下来平视孩子:“你看起来好生气(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即使ta说不出,你的态度已在传递接纳)
二:解读行为“密码本”:
❤️攻击/破坏?→ 可能需求:掌控感缺失(“我什么都决定不了!”)或挫败感爆棚(“我试了100次都不行!”)。
❤️退缩/回避? → 可能需求:安全感不足(“这个世界好可怕”)或害怕失败(“做不好会被骂”)。
❤️反复求关注?→ 核心需求:渴望深度连接(“你真的看见我了吗?”)。
三:先“接住情绪”,再“处理行为”:
❤️情感确认:“积木倒了你好难过是不是?你本来想搭个超级高塔的。”(即使行为错误,情绪本身合理)
❤️设立界限+提供方案:“我们不能打妹妹。你很生气可以跺脚、撕这张纸,或者用力抱抱这个枕头。需要我陪你吗?”
❤️满足深层需求: 对寻求关注的孩子,每天固定15分钟“专属时光”(全心陪伴,不刷手机),比在他捣乱时给100分钟都有用。
每个“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艰难时刻。 当我们不再被孩子的行为牵着鼻子走,而是成为那个冷静的“翻译官”和坚定的“领航员”,孩子才敢卸下盔甲,相信:“即使我最糟糕的样子,也值得被爱和帮助。”
养育的真谛,不在于消灭“问题行为”,而在于听见行为之下,那颗渴望被理解的心跳。当你开始翻译孩子的“密语”,改变已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