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极力推广白话文,这让一些沉迷文言文的学生非常不满。其中一位学生认为,白话文不够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也多。于是,一场小小的“比试”在课堂上拉开序幕。胡适说道:“前几日,有位朋友打来电报,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同学们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然后与我的白话文复电比较一下,看看谁更省字。”
十五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报告用字数目,最终选出一份12字文言电稿: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而胡适的白话电稿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干不了”就说明了“才疏学浅,恐难胜任”,“谢谢”既对友人的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含拒绝之意。语言的精简与否,不在文言与白话之别,而在于是否抓住了中心思想并恰如其分的进行表达。
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追求语言的精炼,在当今这个寸秒寸金的时代,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准确的意思,从而降低沟通中的时间成本,显得愈发重要。比起面面俱到的长篇大论,一篇重点突出的短文更能吸引眼球。“全美写作指导老师”罗伊·彼得·克拉克认为:在这个加速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能让我们停下来阅读并思考的好短文。为此,他专门编写了《精简写作》一书,详细讲述短文写作的实用技巧。
1977年,罗伊·彼得·克拉克被《圣彼得堡时报》聘请为美国最早的写作指导之一,与“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合作一道提升全美报纸的写作水平。他曾入选名人堂,还是美国瓦萨学院的明星驻校作家。目前,罗伊·彼得·克拉克在佛罗里达州波因特学院教授写作,已经培养出多名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获奖作家。
《精简写作》一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短文写作的通用法则,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养成收集短文、练习写作的习惯;第二部分则概括了人们阅读和创作短文的原因,以及如何带着目的去写短文。全书思维导图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罗伊·彼得·克拉克在书中介绍的均是英文短文的写作方法。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转换思维,结合中文写作经验进行对比思考。
一、刻意练习,营造短文环境
“刻意练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提出的。简单来说,它的含义是: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集中精力,坚持完成具有针对性的小任务。就短文写作而言,想要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必须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处于短文环境之中。具体做法是:
1.养成收集短文的习惯
标题、简介、广告、路牌、公告、歌词、朋友圈、微博、短信……只要留心,你会发现短文无处不在。准备一个专门的日记本,将它们抄写下来,并且经常拿出来阅读和研究,就像中学时代背诵英语单词一样。
2.练习写边注
阅读短文时,要及时在页边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实时想法。将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运用到短文的写作练习之中,与作者对话。
3.牢记通用结构
短文虽短,但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写作时仍要注意结构的选择与使用。通用结构类型主要有:二元结构(即对比)、对称/不对称、变换节奏、切中重点、三元结构等。
二、学会删减,先剪主干后修枝叶
每一位作家都是剪刀手,因为删减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字数限制,短文写作对删减的要求更为苛刻。何时删、删什么、如何删,是每个优秀的短文作家必须思考的问题。罗伊·彼得·克拉克在书中建议:先修剪主干(结构),再抖落枯枝烂叶(弱词)。记住“简洁五原则”:
1.删掉没有实质意义的词,比如“有点”、“真的”、“实际上”;
2.删掉意义重复的词,比如“各种各样”、“各式各样”;
3.删掉含义已被其他词涵盖的词,比如“可怕的悲剧”;
4.用词来代替短语,比如把“在……情况下”变成“如果”;
5.变否定为肯定,比如把“不包括”变成“删除”。
三、明确目的,秉持匠人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文写作的技术、类型、平台都发生了变化,但短文写作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比如,墓志铭和纹身是为了纪念;电报和短信是为了通知;日记和博客是为了讲述;T恤印花和弹窗广告是为了推销,等等。为了满足人们对好短文的渴望,优秀的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拥有明确的目的和使命感。
另外,短文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一则真诚朴实的公益广告能够唤醒公众的爱心,一句断章取义的煽动口号则有可能引发无数的暴行。古大德云:“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因此,短文作者在写作时要秉持匠人精神,坚守内心的尊严,将信仰与知识融入字里行间。
罗伊·彼得·克拉克通过《精简写作》一书,带领读者深刻体会了“短”写作中的表达规律和创意思维,并向读者传授写得又短又好的秘诀。速食文化当道,凡事讲究效率至上。通过精简写作降低沟通成本,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技能。因为,节省他人的时间,就等于善待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