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刘渡舟
这里为什么用刺法,因为少阳问题不能汗下吐来解决,所以用针刺大椎穴和肺腧的方法。少阳证不可发汗,否则伤了胃里的津液,就要发生谵语。这时候还是不能下,脉弦有少阳证,所以用针刺期门的方法解决。
凡是阳经病,出现少阳证,就要以治疗少阳为主,否则伤正气的同时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胡希恕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有解,所以称为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是少阳证。少阳证不明显,太阳证还存在,这时可以用针刺,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这个穴位是泻胸中热气。肺腧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1.5寸。
这里要注意,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会知道谵语,变成少阳阳明并病,这时候可以针刺期门穴,祛除胸中邪热。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汤行不行呢,我认为是可行的,这里可以用小柴胡汤。这里主要意思是说太阳少阳并病时,少阳症状不明显,可以用针刺治疗。
刘志杰
这里心下痞硬,其实类似于少阳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本身有治疗痞证的含义。太阳少阳并病,发汗要劫津液,不发汗表难解,所以用针法,刺大椎、肺腧。如果发汗,解决了表证,会导致阳明里实,成了少阳阳明合病,这时可以用大柴胡,也可以用刺期门穴的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