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我小的时候买书,都是父亲带我去夜市或者书摊上看,实在喜欢就买下来。所以我的第一批书都是旧书,物美价廉。慢慢长大之后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家里买了台电脑,那时候我很喜欢玩电脑游戏,吵着要去买游戏光盘,那时候游戏光盘正版的要五六十块钱。路上经过了一个书店,是那种可以办卡去读书的那种,好像是借书看的话,十天之内不要钱,之后是一天一毛。那个时候我们小县城没有图书馆之类的东西,这种租书的店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没有图书馆的空缺。父亲跟我说,带的钱只够买一张游戏光盘或者办一张借书卡,只能二选一。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经历了强烈思想斗争,提出了很多鱼与熊掌兼得的建议,被父亲否定之后,最终做出了一直影响我到现在的决定——我决定办张借书卡。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每个周末都要去书店逛逛,碰到喜欢的就吵着让家长买下来。那时候一本书八折也得二十块钱,而我记得2000年前后,我爸爸的工资好像才八百多块钱。但是他们还是满足我读书的欲望,遇到喜欢的书,最终总会给我买下来。慢慢的家里的书柜里的书越来越多,慢慢的家里储藏室里的书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我偶尔会买到版本不好的书,版面不好,还会有错字。
这么多年来,还真没怎么买过盗版书。倒是父亲,舍不得买二月河全集,就在书摊上凑,也终于凑了一套盗版的二月河文集。之中的一本,连着几十页都字迹不清,后来父亲也不再买盗版书。其实仔细想来我也买过盗版书,那种公园里或者商场门口,节假日会有论斤卖书的,我曾经买过几本,后来发现不仅书的质量不好,细算下来价格好像也并不便宜,所以好像只买过一次这种书,还清楚的记得当时买了一本希腊神话故事和第五代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盗版。到了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mp4,那时候也有了诺基亚可以上个网,看的都是些流行小说,还没有付费意识,都是去贴吧直接看。到了大学很多专业类的书一是太贵,二是有些也不好买,不过还是买了很多正版的专业书,更多的是下载的pdf在pad上看。这时候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因为很多东西真的消费不起,我还记得哈维罗森的财政学要近七十块一本,两本宏微观经济学要小一百。虽然比国外的书便宜很多,但真心还是买不起。所以我只挑了很经典的,之后肯定会反复看的书,从网上买的正版。更多的是看的pdf。
因为专业问题,需要考各种资格证书,大学的时候买的最多的盗版就是这些资格证书的参考资料。因为我知道考过之后基本不会再看。后来毕业工作,勉强能够养活自己,就再没买过盗版。并不是自己有多高尚,因为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任何东西都要付出代价,将心比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没有代价的使用,也会心里不舒服。
而且现在的书籍价格真心不贵。kindle的电子书基本白菜价,现在又出了unlimited,虽说有点坑,但是很多畅销书也都涵盖了。刚刚六一当当大促,大部分书都在八折或者八五折的基础上满200减100,相当于四折就能买一本书,而且很多是非常好的出版社非常好的版本。从2000年到现在,物价不知道涨了多少倍,工资也涨了不少,但唯独好像书的价格并没有变化,反而因为当当亚马逊等电商,降低了不少。对于我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可能对于出版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遥忆我最喜欢的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当初就是因为盗版太多,赚不到钱,团队解散。所以现在很多单机,我都会买正版,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未来还想玩质量高的游戏,就得让游戏公司有钱赚。书籍也是如此,喜欢的作家如果赚不到钱,怎么还会再有更好的作品创作出来呢?出版社不赚钱怎么还会出版高质量的图书?
其实真正看书的人看过盗版书之后,总会记着那种难受的感觉,觉得自己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买下正版来。所以我真的很难理解以读盗版为荣的人,我相信很多学生买盗版书是迫于经济能力,但我相信当他们读到兴奋处,总会想着将来自己赚钱了,一定要买一本正版书珍藏。而真心爱读书的人,相信也能够了解写书人的心情,会为他们的劳动支付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