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翻开了《平凡的世界》,之前看过一部分,后来中断了,现在接着看,这次是从少平高中毕业回家接着……
路遥的观点很深刻,在那个年代,他就能够针砭时弊地看出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少平虽然看了很多书,对成绩并没什么太大的提高,然而对他以后的发展确是受益无穷。但回去原西县之后,便只能出山劳动,挣得那些许工分。
难怪少平说,“想去一个很远的、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干一番事业。”自己还会觉得这想法怪异。因为家庭的负担有点儿让人喘不过气。
毕业离校时,跛女子给少平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这个救命恩人的爱情,以及以后的美好愿景——他父亲有一些权利,能安置少平的工作,不必出山劳动,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话。
有权力和没权力是有很大区别的,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甚至将来,这就是现实。
当然,这基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上完学之后都要劳动两年,这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连田福堂的儿子润生也必须要经历。
上次辩论赛,初赛时我们队的辩题是:成功靠机遇。我想到了今年高考时采访的考生——北京市文科状元,他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认同。
他本身是出身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中条件很好,又处在北京,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加上个人的努力,成就自己。
而作为寒门或者是落后的地区的孩子,单单凭借努力、勤奋,是真的没办法去比的,这本就是个讽刺。
可是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这本就是事实,我们也不过是活在体制中。
人脉、可利用的资源、有利的社会条件和地位,这些似乎成为了成功的客观条件,曾一度成为热点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也不过是拿权力、权势来打赌,为所欲为。
有一次去听讲座,老师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这是在默认成长只有一条路,然而实际上,并不只有一条,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再回到刚才的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点名只要985、211等名校的毕业生,而二本、三本的大学生被拒之门外,更多的是无奈,怪只怪自己当初没有本事考高分。
我对名校大学和二、三本大学的学生之间的差别,认识得还不太明确,所以也没有发表言论的资格。
我总想着,要给更多的人机会。
但是,大公司、大企业也许不会这么想,因为可能他们不愿承担所造成的损失和风险。
反过来想想自身,倾其一生,也许都在追逐更好的生活,可什么是好的生活?温饱问题解决,成家立业,享受荣誉?
每个阶段,人生的追求也会不同,满足了上一个阶段,就会有进一步的憧憬,但我总觉得我们总是在想如何尽最大努力去利用更多的资源、人力,而在这之前,必须要肯定一件事:你值得。
写作训练 82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