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回乡做农民,这应该和我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从小,我的父亲母亲都会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否则只能回来种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事实上我们的父辈都是如此过来。
在我的童年,我的父亲是一名最不起眼的挖煤匠,这个工作是底层社会最辛苦的了,每天他天不亮就出门了,当我早上6点起来去上学,父亲应该已经走了2个小时,所以父亲常年睡眠缺失,就为了给我们多挣一点学费,他总是格外勤劳,除非生病坚持不下去,否则都是要去的。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可是在每一个人生路口时他总是强硬的替我们做出选择,特别是对于辍学这件事,他永远都是站在最前沿,阻止我们过早到社会上挣钱,用父亲的话来说:”他呀,吃过没文化的亏。”
当我每一次走快一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当我每一次寒假陪着父亲在煤矿里面拉煤出窝子时,我都在心里更加坚定一定要好好读书,让我的父母生活好一点。所以离开农村一直是我的愿望,每每看到电视上光鲜亮丽的城市白领们,拎着包精神抖擞的走进办公大楼时,我都向往那样的生活,所以我们从小都是两种思维:“一就是去考公务员,二就是打工,比起做农民,打工似乎也不错。”然而我却在大学毕业后2年多就回乡做农民了。
我看到农村人拥有的土地,并没有真正让土地发挥价值,对土地还有感情的70后一代慢慢老去,90后说起土地,都是想着房地产,拆迁户,占地等等。更有甚者,觉得回家种地应该就是乡亲们说的混不下去了才会回去。
在《农民去哪里了》这本书中,写出我国各地的农民和土地现状,很多的农民宁愿在城市捡垃圾,生活在逼咎的“牢笼”,也不愿意回去从事农业种植,这不仅仅是辛苦那么简单,还和农民朋友没办法保证收入是有很大的原因。
比如一个农民家里有5亩土地,种了2亩玉米,还有2亩土豆,还有1亩做各种蔬菜,真正的农村人一个家庭达不到5亩土地的大有人在,一亩地假如收入1000元,除开肥料,人工,喂猪,喂鸡等,还不够人吃,这只是粗略计算,像在贵州的卡斯特地貌中,你还得排除天灾人祸等等,那么农民种地就是对自己家的富裕之路完全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转型种植经济作物,没有主导,不成产业,发展不下去,很多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时回来的人,盲目把钱投下去,却没有得到回报,最后不得已,又逼着全家外出打工避债,全家人过年都不敢回来。
种植黄金梨的王姐就谈到这个问题,王姐50开外,说话中气十足,她说在5年前,她们也是如此,全家外出打工躲避,挣了钱再回来还。
捉襟见肘时,吃一个馒头都要思考。
接触农业,接触农民企业家,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大力发展农业,确实是非常急迫的事情,农村60,70年代的人已经渐渐年迈,80年代的人大部分在外面打工,或者因为读书完成阶层迁移,全家做了城里人。
在农村种地的你要是能看到35岁左右的人在家老老实实依靠种地发家致富的基本见不着,很多土地早就变成荒地,山林 ,就算有大户承包了土地,前期的投入非常大,农村人缺乏市场导向,没有消费者需求的概念,所以每年总能看到哪个地方的水果滞销了,哪个地方的蔬菜便宜得被倒掉了,这些新闻实在不胜枚举。
种地已经不能再用老办法了,要科学种植,更要科学管理。
认识一个92年的朋友,他做过很多行业,最后还是回来选择农业了,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种植水果,可是前面3年,只见投钱,却不见收益,只有不断打零工来补贴果园,说实话,种植实在是件辛苦的事情。关于他的故事,我后面在和你分享吧!
农民是艰辛的代名词,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农民却用朴实的双手硬生生把一个家庭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因为勤劳,每一个明天都比今天美好。
每次看到婆婆辛苦在柚子林忙碌的身影,我就想像得到很多地方的农民是如何在他的土地里面播种,放进期待,不断打理,等待收获。
那么我能做的就是找寻出这些关于奋斗的故事,把自己学习了5年的营销知识用聊天的方式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去推广他们的产品。
这是我目前力所能及的唯一。
我是余多多
一个来自湄潭大山深处的吃货,喜欢农村消失的回忆,那些带温度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我是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烦恼也可以找我倾诉喔!
谢谢你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