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锻炼的是批判性思维,其实也就是在锻炼一种思考能力,理性思维。
作为女生,而且还是学艺术的女生,能肯定的一点就是,感性思维可能主导着我的很多行为,虽然我一直认为我是理性的人。
脑海里不由想起黄老师说的:
少一些无用的感慨。
于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去做。每当想感叹什么的时候,拿出这句话来鞭策一下自己,少一些感叹,少一些抱怨。就像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那样,即使感觉自己将上课内容消化了,而且下来还做了笔记,听了回放,搞明白了,觉得可以举一反三了。但是!!!当我拿到第一条曲式作业就抓瞎。研究了很久,果然,还是不会(这就预示着老师下节课会讲新内容,先给点题让我们痛苦痛苦)。所以每次学习和声曲式,都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状态。痛,是怀疑自己怎么可以不会做。快乐,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后的畅快愉悦感,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去分析,去剖析这首作品,感觉好像更加懂了些什么。
好啦,说好不感慨,又来了。
每个过程都不容易。这几天走在路上思考各种问题,有认真的,有奇怪的。看到自己工作的同学,想了想他们的人生竟然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好可怕。对,我不愿意。
每个角色,都有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思维的打破,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困难的事情。首先,要克服心里的那一种固执。其次,你要熟悉新的方式,而现实是这种新的方式,需要你艰难的,一点一点的纠正。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上完英语课以后,老师讲了作文,而我以前跟的英语老师,讲的很好,我也在很认真的背。可是当现在的英语老师告诉我,我背的东西是无用的,我表示是不能接受。于是,这一周我在干这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对比,归纳,总结,练习。
我将以前的写作课重新开始听,重新开始总结,同时,回放上一次跟着这个新老师的录音和笔记。将两者对比。
可能因为老师都是新东方的,所以方法大同小异。而我,就是发现了两者的联系和不同。然后,一点点的摘录下来,进行对比,再仿写,看那个方法更适合。甚至是将二者融合,形成自己的东西。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是又能怎么办?没退路呀!每当想到今年年初查到成绩的那个瞬间,很害怕,明年也是同样的心情。
再也正常不过的焦虑状态,再也正常不过的考研生活。
马上要迎来自己22岁的生日,没有太多希望,就只想好好学习,付出和回报成正比,让自己如愿以偿考进来。
没有什么比这个愿望更强烈了。
想感谢的人有很多,但现在还没资格。等我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
在这以前,要做的,就是不断打破思维,打破常规,拼尽全力去做,认真的去思考。
加油呀苏秋如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