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如何做选择,提出了一个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信谁?
1
以前,其它地方的信息要长时间的、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到达自己这里。信息量很少,没有价值的东西大部分已经在漫长的传输链中被过滤掉了,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相对容易。
而现在,每个人几乎可以说随时浸泡在信息的海洋里:只要在能联网的地方,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
即使通过搜索引擎针对特定问题寻找答案,通常也会得到无数个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建议,让人无所适从:生病应该看中医还是西医?转基因大米到底有害没害?
2
有人会说,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科学最靠谱。
那就首先看看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能不能当做最终极的解决方法。
维基百科这样解释“科学”:
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
科学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可见,科学是一种方法论,并不保证正确性。甚至它更强调“可证伪性”,也就是说如果有足够的证据,它的结论一定是能被推翻的,不会出现逻辑死循环。
比如说最近关于“引力波”的新闻,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引力波”是证明相对论错误的一个证伪机会,如果能观测到,就能增加万有引力的可信度;如果找不到,就会降低可信度;如果能证明不存在,那么相对论就是错的,它被“证伪”了。
什么是不可证伪的?比如说“上帝是存在的”这个结论,就是不可证伪的,因为我们提不出一个“上帝不存在”的绝对判断依据。
但是“不科学的”是不是等于不正确?不是的,“不科学”的意思是某种事物不符合科学这种方法论体系,所以它不关心而已。
比如中医,目前就是不科学的,但有时也有效。
3
那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怎么办?有时科学也不一定能帮上忙,更别说科学不是正确的代名词了。
不妨使用争议最少的数学工具: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能够告知我们如何利用新证据修改已有的看法,我们也可以叫它贝叶斯更新,它的核心思想是:
不断根据新的认知,修正原有判断。
还是回到中医,如果某种病,科学说我管不了,你要自己判断,中医说我行你放心。那我是信还是不信中医?不妨这样办,根据现有的事实,先信一部分,比如30%。如果碰到中医确实成功治疗的例子,就增加一些信的比例,如果碰到负面例子,就减少信任比例。
4
其实上面的方法的的核心原则就是:不固执,持续更新认知水平,增加判断成功率。
很多人觉得过去好,现在差,恐怕不是因为事实如此,而是因为过去简单,现在复杂而已。就像我们很多人向往自己的童年,讨厌自己的现在。
但现实不会以我们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还是要勇敢的面对这个难题,这只是社会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一点可以克服的小小困难而已。
面对复杂,简单不是应对方法,只有复杂才能对抗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