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和客户约了下午2:30在征信中心见面,都到点了客户打了个电话过来,说和家人商量了下,觉得利息高了,暂时不过来了…这是我本月遇到的第三个“临阵脱逃”的客户。
经过这几年的疫情,经济不景气,都在控制成本。一谈到融资,客户对利息特别敏感,锱铢必较。
六月的天气,阴沉而闷热,被“放了鸽子”的我,在征信中心门口漫无目的地跺着。街边的银杏枝了无生气地耷拉着,几片枯黄的叶子,和我的心情一起徐徐而下,散落了一地。不知从哪个时候,周围的光线逐渐变暗,才发现天上彤云聚集,貌似大雨将至。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回了公司。原本在玩手机的两个电销,看到我回来了,又开始回访客户了。
我走到办公桌前,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空,像一顶巨型帷帐,笼罩着远近深灰色的楼房。江际漠漠如烟,三两只白鸥盘旋在沙洲之上,凄厉的“嗷—嗷”声从芦花浦传来。江水蜿蜒伸向远处,目之所及,已分不清是水是天了…
我拿过窗台上的日历,显示今天是6月15号。心中不禁浮起了一丝焦虑:每月只要一过中旬,房贷、车贷、信用卡的还款日便会接踵而至,而本月到目前为止,还只做了一两张小单子。
以前上学的时候,和同学讨论到房奴、车奴、卡奴、孩子奴,我表示不理解,还带着鄙夷的口吻说:明知那是条苦逼的路,为什么非要去走呢?生活有很多种选择,非得要买车买房,把自己大半辈子套牢在这几十百把个平方?赚了钱,想买啥就买点啥,偶尔出去走走、看看、吃吃,不是更香吗?
而讽刺的是:我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苦逼的路…特别是结婚、换房以后,完全被现实捆绑:赚钱难,大部分还要拿来还贷款;孩子尚小,需要耐心陪伴;父亲身体不好,像颗定时炸弹;老婆工作辛苦,需要包容和支持…如此种种,让你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心里有诗和远方,眼前却只有苟且。好像不知不觉中,就活成了以前自己嘴里调侃的可怜虫。
晦朔荏苒,而今我已四十,古人称之为不惑。想想从09年学校毕业,出到社会已经有十三年了。大学我读的是管理专业(报的专业没考上被调配的),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找到对口工作的专业。所以毕业后我像只无头苍蝇,在成都和宜宾的大小人才市场乱撞,了解过很多种职位,投过无数的简历。想当时真的是“海阔凭(笨)鱼跃,天高任(菜)鸟飞”。在这十几年里,我辗转两地,先后干过知识产权顾问、短信广告推广员、房产置业顾问、白酒渠道专员、信贷专员等好几个职业,就职过十多家公司,其间还因为生病在家静养过大半年。现在和朋友合伙搞了个信息咨询公司,不愠不火。
人生这场戏没有暂停和慢进,不管你愿不愿意,四十岁的年龄如期而至。我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周围灰蒙蒙一片,心里一分孤独,两分焦虑,七分迷茫…回望这前半生:懵懵懂懂的读书,糊里糊涂的选专业,如梦初醒的涉社会,慌里慌张的就业,理所应当的成房奴,得过且过的干工作。日子好像谈不上多坏,但也谈不上好。总感觉自己在现实面前,只有仓促应付的份儿。有人说过: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的奴隶,为了应付生活而生活。我想我也是。
为什么会活得这么被动?为什么会一直焦虑?为什么就不能从心所愿,做一回真正的自己?这是多少个不眠之夜,我都在思索的问题。于是我捋了捋,为我的“被动人生”,总结了几点原因如下:
一、原生家庭的局限
早些年,父母在乡镇教书,他们都属于那种老实本分的人,与人为善,勤恳做事。我们整个家族上下三代也没有出过从政、经商的,更谈不上有能带领我们发家致富的人。我从小得到最多的教导,基本都是道德层面的东西:重道德,讲秩序,守纪律,与人为善。心里想的是认真读书,考个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出了社会以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在遭受了现实的一连串鞭打之后,才慢慢的了解到社会运行的一些规则:谈资源,拉关系,重利益,玩套路。那个时候发现,没有实力支撑的情怀和不切实际的理想,在现实的丛林法则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外做事情首先要过自己心理这一关。若在涉世之初,首先还得为自己做很多的思想建设。而当我们好不容易开了窍,明白了些道理的时候,却发现时不我待了。这正是:社会大潮滚滚而来,身处浪涛之中却浑然不知,等到幡然醒悟,却发现大潮已过。低认知、慢一拍,注定要错过很多机会。
二、传统教育的影响
以前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再辅之一些基本知识、常识。在学校,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听话、服从,而不是什么创造性思维。所以乖娃娃比较受欢迎,那些奇思妙想、标新立异的学生,很容易被贴上“另类”“叛逆”的标签,受到排挤打压。学校这一套究竟有没有用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觉得对养成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和进入体制上班是有用的,但对于致富、改变命运并没有多大作用。学校原本就是为社会培养好雇员而不是好雇主的地方,并不会教授你如何赚钱。而且学校的很多老师,往往停留在理论,照本宣科,自身就不具备赚钱致富的能力和经验。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有句名言:你凭什么认为,你十年寒窗,能敌得过我三代从商?学历只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并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保证。兜兜转转十几年,我觉得我背负的最大债务,不是房贷,而是缺乏商业思维,不懂得赚钱的逻辑。
三、自我定位不清晰
儿时和三五同伴混在一起,天天悠哉游哉确实快活,但也确实懵懂。后来他们打工的打工,早婚的早婚,总之很早就没读书了。当时我就觉得,他们出去赚钱养家都没问题,那我以后随便读个大学出来,找个工作应该不是难事。于是对读书这件事情并不是很在意:时间不花太多,不操劳为好;成绩不用太高,能应付考试为妙;作业不多不少,不受老师责罚为高。也从没认真想过以后出来该干什么。高中毕业填自愿,最后选了个经济学专业,都是因为确实不晓得该填啥,和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哥们商量后选的。奇葩的是结果哥们考上了,我差了两分,最后被调配到管理系,花了四年时间,倒是做了回学士、混了张文凭。出来谋职呢,要么听身边人建议,要么凭自己的感觉,东走走西看看,换过多份工作。这么些年没搞出个多大名堂,年龄倒是上去了。
四、时间管理粗放
这点其实是作为第三点的延申,正是因为定位不清晰,所以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日常,时间利用效率低下。我结婚之前,除了工作,很多业余时间都是花在牌桌、酒桌上;结婚之后,时间就更分散了,工作、带小孩、应酬(现在看来很多是无效社交).......始终没把时间深度聚焦在一件事情上。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本质是认知差距。具体表现出来,其实就是时间利用效率的差距。弱者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因为活不通透,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大把的时间用来浪费掉。
我没奢望能立马掌控自己的命运,只是不想在经历了它的次次鞭挞之后,还活得不明所以。如果现在不去主动把它搞明白,那人生下半场,大概率会继续受它摆布,消极应战,惨淡收场。要打破“被动人生”这个僵局,争取反客为主,我跟自己提了几个要求如下:
一、对上辈要孝不要顺
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家庭条件有限的年代,父母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含辛茹苦供我和姐读书。这份爱和恩德,仅凭我这份寸草心,永世也回报不完。如今母亲因为大病已经走了,我抱着深深的遗憾,唯有孝敬父亲,珍惜眼前人。但不得不承认,人一老,就会慢慢和社会脱节,父亲也不例外:思想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教育理念和我们差别大、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怎么处理呢?我觉得还是要孝不要顺:父亲的爱好、情绪、生活习惯等方面,只要无伤家庭和谐,就尽量包容他;无伤身心健康,都尽量满足他。但是事关下一辈教育、家庭发展和人际关系等重大事情,必须我们自己决策,当然要尊重父亲的意见,采不采纳视情况而定。有些人觉得,对父母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孝”可以,但“顺”就未必了。每代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盲目的“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家庭和事业带偏。
二、打破固有思维和圈层
有人说:一个人是个什么角色,看他身边的人就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人都是环境和圈子的产物,一个圈层的人,思维和认知大致差不多。而且绝大部分人都有从众的思想,以此来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要提升自己,首先是要改变自己的环境,突破固有的圈层和思维。酒肉朋友没有任何意义,消耗你的人赶紧脱离。当然这个过程是渐进而且痛苦的,不仅会走过一段孤独的心路历程,甚至会招致他人的不理解和非议。但“猛兽总是踽踽独行,只有牛羊才成群”,强者都是孤独的。要相信今日之改变,是为了明日之改命。多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向有结果的人请教。哪怕是花点时间,花点钱,但这些投入都是千值万值的。
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一个谈话类节目里说过:现代人每天都好像在高速上面和别人竞速一样,一路狂奔,却就连自己的方向都不清楚。人生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把它做到极致。身处这个年代,经济萧条、就业困难、行业内卷白热化。如果对自己的行业都谈不上喜爱,没有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朝三暮四、浅尝辄止,那被众人卷死是迟早的事。所以一定要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并抱定深挖精耕的心态。
四、培养财富思维
十多年的时间,让我醒悟到:行走江湖,好的资源和圈子是条件,但高的财商才是基础。不懂财商,就不懂得财富密码,就算别人想拉你一把,都不晓得你的手在哪里。前面我讲到,传统的教育从来没有哪门课是教我们如何赚钱的,该是自己主动填补这个空缺的时候了。看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老板、管理者,都在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去充电,学管理、财商和营销,因为他们深知财商的重要性。就连“猫”都在练了,我们这些“耗子”能不练吗?赚钱的逻辑,必须花时间来研究;财富的思维,重在平时的积累。
五、做好时间规划和管理
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要花在有用的地方。高手都有强烈的目标感,视时间为最宝贵的资源,把它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既然有了方向,那就要为之定下目标,再把它细化。最好是以周、月、季、年为细分,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各个击破。摒弃无效的社交,不做“低头族”搞无聊的消耗。重要而紧急的事立马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一定要抽时间做,其他的事能做就做。
以上,是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在小孩睡着之后,时断时续、敲了两三个晚上键盘的“成果”,是我人到四十岁的“获奖感言”。如果你是同道中人,我抱以同情,望共勉;如果不是,你权当看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