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糖过甜便是毒

                       

        言辞的赞美,蜂拥而至的夸奖,是我们大多渴望的。这些就像一颗糖,含在口中品尝,忍不住窃笑出来。可是这颗糖呢,若甜度适中,便可怡人心情,但若甜度过高,却只会齁坏嗓子。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总在经历,也总会身处低谷。此时的夸奖,便像二月的暖阳,温暖如春;四月春风,和煦美好。我们不再彷徨于明暗之间,而是即将黎明仍处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诗篇。曾一举涌入我们眼前的夸夸群,正是时代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博得众人眼球,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被夸奖,被重视的希翼;如同孩童一般,渴望那甜甜的蜜糖。

        夸夸只能获得表层的快感,蜜糖也确实能使孩子爱不释手。在鼓励中帮助他人成长、相信自己,夸奖的本义原应如此。夸夸别人,会给对方带来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满足,不仅感染自己变得乐观积极,还能促进两者的友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一般人工作,只会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了积极性,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我们不难知道,人类的本质是渴望被认可,被欣赏的。夸夸的快感,和我们快乐产生多巴胺的效果一致。与其去夸夸,为什么不去寻找快乐呢?在与快乐作比较的时候,夸夸的表层性就显而易见了。夸夸是在三维网络空间上构建出来的,当你因为失落难过而无人安慰的时候,你希望被夸夸。被夸夸后,你一定会舒缓些许压力,放松了心情。可就像阿咖酚散止痛药一样,你再一次次陷入低谷,无法自拔的时候,它已经失效了。根本原因是,你对夸夸感知疲惫了,这个夸夸就像蜜糖,甜入你心,再甜再美好,也具有时效性,快感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空虚。

        夸夸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社会的变相控诉,就像得不到糖的孩子。他们希望得到关怀与重视,渴望有心灵的接触与温暖。逃避心理,是他们面对焦虑的消极应对方法。不去直面,不去消化,就像不主动去寻找快乐一样,最终也是没有根本转化情绪的。夸夸,为他们转移了情绪,缓解了压力,也并非不可取的。而是相较于夸夸,我们可以更积极更主动地迎难而上,并不是想要我们都成为《逍遥游》当中“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圣人,而是一个不依赖糖的普通人。

        夸夸群不必一棒子打死,糖毕竟也是人体的必须能源物质。吃多了糖会蛀牙,还会糖尿病的道理我们都懂。所以我们更应用理性思维去夸夸,用真诚的心去赞美与欣赏,用积极的热情进行内驱,衍生成自我的动力与能量。

        若无蜜糖,便无蜜糖,清水一样可以怡人心情。

李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又到每年一度的学子大考,作为千千万万含辛茹苦的家长之一,承载着孩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来聊聊升学过程中...
    天域黎叔阅读 202评论 1 0
  • 黎明前 是一片暗夜 我独自享受 偶尔,也会惆怅 其实,谁也夺不走这暗夜 我却心生敏感 时常会看着星辰闪烁 繁华落幕...
    流光随手记阅读 596评论 0 7
  • 我养水仙花 我几乎年年养水仙花,但养花的技艺不咋地。 每每见到大葱头似的水仙球,不怎么贵,就手痒,要买一盆。不过那...
    谢东芹阅读 437评论 0 0
  • 从复赛,到决赛,姐姐都承担着主持人这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从中班开始,断续了一下,到一年级开始自己开学校,至今学了4...
    婕宁捷妈妈阅读 4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