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一年上这个课,几乎是完全借鉴别人的思路上的。研究生的时候做国培助理,南宁的韦瑞玲老师发给我一份《风筝》的课堂实录。七年级的第一个单元恰巧就有这篇课文。于是我就照搬她的的思路上课,现在想想,其实当时没有我自己的思考,时隔两年,再次上这篇课文,读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意味,不知道是不是正确,但是不管怎样,在自己的错误路上翻滚,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如果只是一味借鉴模仿别人,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超越。
一、 导入
风筝,古时候叫做纸鸢。它是很多孩子童年美好的回忆,清朝的高鼎写了一首《村居》,描绘了春日放风筝的美好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是对于鲁迅而言,风筝可并没有这么美好的记忆。我们一起去看看,风筝给鲁迅留下的是怎样的记忆?
二、 整体感知文章,先理解感情,再找出事件,最后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体会鲁迅刻画的人物。
1.理解感情
快速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把你读出来的重点圈出来。你觉得风筝给鲁迅留下了什么样的回忆?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表达出来?
孩子们应该会找出“惊异”“悲哀”“沉重”。可是其中“惊异”并不是回忆给他留下的,
“惊异”是惊讶、奇怪的意思,显然风筝留给他的回忆不可能是惊讶奇怪的,这里的“惊异”是当时看到风筝感到惊讶,为什么北京会在冬天出现风筝?后面交代了,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都是在春二月。
引导孩子们去寻找鲁迅“悲哀”和 “沉重”的原因,发生什么事情使得鲁迅会如此的悲哀和沉重?把重点指向第三、四自然段。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品味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
2.找出事件
发生了什么事使得鲁迅“悲哀”和“沉重”?
引导孩子们概括出:毁风筝事件和寻求原谅而不得两个事件。这两件事是导致鲁迅悲哀和沉重的直接原因,因为鲁迅在弟弟幼年时对他进行了“精神虐杀”。具体描写“精神虐杀”的是在3、4自然段。
3.咬文嚼字。
为什么说鲁迅对弟弟进行了“精神虐杀”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精神虐杀”?
引导孩子们找到具体的描写,第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是弟弟对风筝的痴迷。“张着小嘴”“呆看着”“惊呼”“高兴得跳跃”。能不能把这些词语删掉或者换成其他的词语?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弟弟对风筝的痴迷程度,正是由于弟弟对风筝如此痴迷,所以鲁迅的毁风筝行为才会对弟弟的心灵造成伤害。
第二个地方是毁风筝时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即刻”“掷”“踏”。能不能把“即刻”去掉?“掷”换成“扔”?“踏”换成“踩”?通过时间副词和动词的不同程度来让孩子们体会,鲁迅当时毁风筝时的决绝和毫不留情。
这么看来,鲁迅的确很过分,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兄长,弟弟放个风筝也要管,还把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给毁坏了。所以成年后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后悔了。所以他想得到弟弟的原谅,可是结果是,弟弟完全忘记这回事了。弟弟忘记了,不是很好嘛?说明鲁迅对弟弟的伤害不大呀,不然怎么会不记得?可是我们又明明读出来,鲁迅当时对弟弟伤害挺大的,那么鲁迅到底为什么还会如此悲哀呢?
三、 深入主题:鲁迅为什么会悲哀?
这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个地方进行补充。鲁迅为什么会毁坏弟弟的风筝呢?因为他是为弟弟好,因为他认为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玩的玩艺。所以他才毁坏弟弟的风筝。那这样看来,鲁迅就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后面他说:“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而不说:“论道理他是敌不过我的,因为我都是为他好呀”。这时可以补充一下封建礼教思想。兄长如父,哥哥在弟弟面前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而哥哥用这样的权威抹杀弟弟的爱好,甚至都不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不管是什么目的,弟弟必须要听哥哥的,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而这样的封建礼教思想是鲁迅成年之后最反对的,并且极力批判的。他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宽松的。
所以,虽然弟弟忘记了,可是自己对弟弟的伤害不会磨灭。弟弟忘记了,也许弟弟当时并不觉得鲁迅的做法是“精神虐杀”,他也许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才会那么躲着鲁迅偷偷做风筝。而鲁迅的悲哀无法把握,也正是源于弟弟的忘记,他悲哀的是封建礼教思想对人的毒害之深,他悲哀的是被毒害者的麻木。
ܸ��Č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