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大家只能待在家里。为了打发时间,可谓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这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整理收拾家中乱成一团的物品!
啊~,扔完东西可真爽!可是这样子就结束了吗?扔完东西,还会购买,可我们平时几乎不收拾物品,家里又会变得杂乱无章,难道要再放个史上最长假期吗?
断舍离,大家可能都听过一耳朵。这不就是扔东西吗?不用学人人都会。NONONO!事情哪有我们认为地这么简单呢!
01
断:断掉想要进入家里,但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不仅仅是扔东西,更是让人们通过整理物品,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直白点,就是在取舍物品时,抛弃常见的心理是“这东西还能用,扔了太浪费了,还是留着吧!”,只用问问自己“我还需不需要这个东西?”。
我们都曾纠结过某件物品到底要不要扔,扔了觉得浪费,不扔家里又没有多余的空间放置。原来我们从未以自我为基准进行考虑,所以才一直陷在常见的思维怪圈里。
02
断舍离一词从岛国诞生,漂洋过海来看我们。
为啥它能火到这?
一位作家——山下英子【日】,通过瑜伽参悟了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接着便提倡这种理念。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热潮。听讲座的学员也越来越多。
直白点,它能一直火,是因为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好处。
一直以来我们觉得扔东西太浪费,收拾太麻烦,导致越囤越多。初级版断舍离就是扔东西。整理收拾物品,使家这个小可爱变得干净整洁,重现它迷人的魅力。不少朋友表示,整理收拾后,心情舒畅。
通过初级版断舍离,扔掉不需要的东西,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真正需要的物品。冲动性购物的次数减少,降低了购买欲望,可以摆脱想买又买不起的郁闷,进一步缓解背负的经济压力。
断舍离不仅可以帮你斩断过剩的物欲,还可以帮你告别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
03
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教会我们如何行动。
书中详细描写了断舍离的工作机制,简单实用。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1)认清现状
根据以下三点判断居住环境的杂乱程度:凌乱、过剩、堆积。凌乱指物品只是摆放不整齐;过剩是物品没有空间存储,溢出在外;堆积是由于物品常年不使用,不整理导致。认清杂物有多少,可以避免开始收拾后,因发现杂物量太多产生的烦躁感和疲惫感。
2)想象你要的居住环境
做事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想象自己渴望拥有的居住环境,这是我们执行断舍离最大的动机。
3)从小物件开始整理
比如,收拾衣柜时,可以先从袜子整理。小物件的断舍离帮助我们积累经验和信心,不久可以对大物件下手啦。
4)扔掉“忘却物”
忘却物就是废品。它们看似待在家中,其实早被遗忘。扔掉它们,对我们来说不痛不痒。
5)专注"自我轴"与“时间轴”
自我轴是以自我为基准进行取舍物品,问自己“我需不需要这件物品”;时间轴是考虑现在。一旦偏离,妖魔鬼怪的想法就会入侵我们的大脑。
举个栗子:整理压箱底的旧衣时,你会想“这件衣服没破,以后可能还要穿的,扔掉太浪费了”;收拾杂物,发现某个太阳镜,曾是XX送的,你心想“,虽然过时了,但还是做个留恋”。
如果你经常有类似的想法,断舍离非你莫属。
书中内容结合自我轴和时间轴,总结了一套自问自答法则: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
如果不需要,尽管物品可以使用,但扔掉或赠人完全是OK的;如果不合适,尽管它过去很重要,但现在不适合自己,照样丢掉;如果使用起来不爽,产生莫名其妙的拒绝感,管他是新是旧,通通扔掉或赠人。
阅读这本书,会发现断舍离是一个“出”的过程,而出和进是相对应的。好比人体的新陈代谢,只进不出,会便秘;与我们相关的物和人,只进不出,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
购买当下需要的物品。一段时间后,扔掉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随后再去买入彼时需要的物品;通过社交,结交各种各样的新朋友。相处过后,告别令你不快的人际关系。轻盈前行,去遇见更美好的人和事!
其实断舍离的本质告诉我们要摆脱逃避现在,沉溺过去,恐惧未来的情绪,专注自身和当下,专注为我所用。对物品,对人事都是如此。让生活简单自在,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