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短视频刷着刷着你会发现,那不过就是一段文字,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一些词句精美、跌宕有趣的故事文,一定是制作短视频的优选脚本。不过,一段短视频,和一篇小故事,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会怎么选?是选择随意刷视频的多,还是专注看文字的多?
去年底,电视剧《繁花》热播,随后小说《繁花》,这部早已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优秀文学作品,大篇俚俗绝妙、曲径通幽的文字,这才走进书店里的C位,普罗大众的视野,就这,仍然伴随着“不好看”“看不懂”的杂音。
再早点,电视剧《狂飙》同样是在剧集热播大火之后,整理出版的《狂飙》小说开始上市热卖。电视剧不火,估计你在市面上找不到同名的小说。
在线上展示已成为趋势的今天,现在的艺术作品唯流量是尊,唯收益是瞻。有了流量就等于有了对作品的认可,就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而丰厚的收益已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语音、摄录、AI等各种先进技术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文字的表现力越来越弱,文字形象的立体感越来越单薄,文字容量的丰富性越来越贫瘠。文字已沦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短视频的半成品助手。
近期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高速运转的机器进入中国)在网络上传播,文字本身毫无意义,只是一位患疾者的呓语,但是被人拍摄成一段视频传播到网上,立马获得几十万的热议、点赞、转发和模仿,这是什么规律?人们在热衷于什么?人们敬以为业的文字行当究竟还有没有继续延续下去的意义和价值?
不是吗?
没看见新作品,只看见作家在接受访谈,参与对话,靠N年前的作品中的金句博取人们的注意和高额的收益。
精致深邃的好文只在小范围小平台传播和欣赏,相熟的友人和有限的粉丝点赞收藏。如果不具备跌宕的剧情、煽情的包袱,好文在平台上像任何一篇文章一样无人问津。
纸质书在平台上博取“一分钱甩卖”的噱头,仿佛在售卖一堆一堆的废纸。
网络小说就像是AI的产物,动辄百万字,不过为了争取一众追剧的男女,稍微好点的,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就是改编拍摄成剧集。
一般写作爱好者的存在价值,最多吸引一些写作训练班做广告,成为转化客户的潜在对象。
文字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大众趣味的变迁,已经完败。码字的人不认同这个现实,低头沉浸在自己的空中楼阁的构建中。只可惜,精神的起飞翱翔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价值取向决定了文字边缘化的结局。
俗人如我,啃着汉堡喝着咖啡刷着短视频,一边在手机上写着可以随意发表的千字文,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文字的溃败?
白发三千丈,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