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看过的历史书,会发现朝代的更替仿佛在一开始都是冲突,这种无法缓和和抵抗的对立,造就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但某一个晚上,突然想到,其实让朝代更替前进的反倒不是这种冲突,不是新世界对旧世界的毁灭,而是旧世界对新时代的包容,正是这种包容才让社会进步。联想到近几个世纪的科技发展,科学正在极大地改造这我们生存的世界,请允许我先用“改造”这个词,而所有新科技的诞生,新学科的发展,其实也都是旧的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包容。不是吗?
无法容忍自己的弱点,当我寻求强势的改变,最后才知道只有正视自己的弱点,做自己擅长的才是更重要的,而这其实不就是包容吗?
BY懒先生
思索
包容与个性
作为一个表面看上去个性独立的我,一直崇尚所谓个性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回顾以往,就会发现包容性是自己做得最最不够的地方。个性独立和包容难道一定是对立的吗?
突出人的独立性,彰显个人的独立思维,不是刻意在寻求和大众的不一致性,而是在探索和宇宙、自然的一致性。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大宇宙的规律里行走,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即便是工厂里生产的标准件,那么这种个性的差异和独立,本来就是世界的自然,而为何能够允许各种各样的不同存在于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世界里,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包容。
天从来没有说事情有对错之分,好坏之别,只有我们人类才去定义正反、好坏和对错,而其实任何的对立面其实是一个东西(我找不到比东西更好的定义了),包容在一起了。既然在一起了,那这个事,这个人又有什么对错和好坏呢?如果有一个人被全世界认为是坏人,那也只是相对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从全人类的角度,坏人包含在人类之中,也没有对错。
所以,一个能够包容别人的人,能够包容世界的人,他本身就是具备了强大的个性特质。而一个个性使然的人,也会在个性之中找到和世界默契的部分,而这个默契的部分就是世界对其的包容,也同样也是他对世界的包容。
在个性的世界和独立的思想上走的越远的人,才可能真正找到世界包容的某个极致的点,也许他就成为了推动时代进步的那个人。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比如孔子、老子。
包容与妥协
妥协常常被定义成是一种失败,被认为是丧失了个人的人格,这是这个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错位的常识。而其实我们是如何定义谈判这件事情的呢?谈判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一种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有舍有得的利益分配。这种妥协能够使双方获益,可能会有一方没有另一方获得的更多,但至少双方没有了冲突,没有了你死我活的残酷结果。
妥协是包容的前戏,强硬并不能够永久地占有所谓的资源,而妥协却可以。放眼当今世界,妥协不再是弱者的都有形式,强者未必恒强,而强弱的差异也在发生变化。共享和分享已经成为了流行的词汇,而妥协必然是这股潮流中的一个必然。而包容则是对妥协这个贬义词的一个升华。
包容就是要允许有强弱,有先后,有多得和少得,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你争我夺并不会让生态平衡,也许自然界里将弱肉强食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也不得不遵从这样的轨迹,可当我们明白这些都是必然,那么强强对抗,欺弱凌强都会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生意场上不赶尽杀绝,给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都很好地解释着这个妥协与包容,并且能够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场面。互联网的发展,是给了包容要给更大的应用场景,快鱼吃慢鱼,小猫吃老虎,时时刻刻在发生。
妥协就是去面对真实的不足,包容就是让新生事物发展的更快。组织的变更快速,让一个人的利益快速的集聚,也同样让更多人的财富在快速增长。在你妥协的今天也许遭受了所谓的不平、不爽,但回过头你会发现在妥协基础上的包容,就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机会。
包容与发展
不记得那本书里看到的,隐约记得的原意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不是其他而是包容,在引语部分已经作了部分解释。新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诞生于旧的世界和历史里面,只是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的现在的动力被尘封在过去的动力之中,“封印”这个词非常好的体现了我想说的概念。
而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那个动力,不只产生于昨天,而可能是前天,甚至更早。在最初人们开始思考,开始形成人类哲学、文化、文明的最初阶段都播下了种子,亦或是在一个种子里的一个分子和原子。他们在历史当中可能闪现过,却因为自然和社会的气候、温度、空间所造成的时间的不对,而无法发芽成长,但不代表已经被毁灭,只是被封印。
于是,当包容他们的条件出现时,这种人类文化的基因开始生根发芽,随后在人群中传播,从少数人到多数人,到大多数人,于是一个时代发生了改变,催生了新的内容,而在最近几百年里,科学就是这个催生的条件。就好像互联网催生了分享以及,或者至少的平等,信息不再成为一种独占的资源,虽然可能催生了更多的干扰源。
当旧的时空开始慢慢包容新的文化的种子的发芽,那么这种发展就变得势不可挡,虽然100个种子里会有好几个发芽,但最被包容的那个会挤占掉其他种子的养料,开始茁壮成长。当这颗芽开始顶开旧世界所封印的玻璃顶时,这种革命的力量就在某一个时间突破了束缚,成为一种自由和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自己独有的天地,随后又形成了对其他种子的封印。
周而复始,一波又一浪。
包容的二组概念
小众与大众
我们说少数服从多数时,是不是觉得一个决定往往是这样的,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事实上,是不是总是少数领导多数。从营销学的角度而言,你又会发现所谓大众产品的产生,在一开始可能并不是为着大多数人而制作的,至少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时候,我们的产品不再可能是一个产品吃遍天下了。你可能会举苹果手机的例子,可我觉得乔布斯当初设计的时候,他一定是只对着部分人再做设计的,而最后没有想到这样要给小众的产品成了大众的街机。
于是所谓爆品的概念,其实一定是先针对特定的某一类人,而创造一个所谓新的品类出来,也只是对应着那一部分人。也许你会说,这一部分人也分多和少。是的,小众与大众的概念的差异就在数量,而这个数量是具有巨大差异的。比如,你做了一个产品是符合中国农民的,按照农民这个基数一定属于大众范畴,但从整个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是不是还是属于小众呢?但如果这个算大众的化,那正好说明了小众与大众随时都可以翻转。
而在小众和大众的转变演化中,我们不难发现包容的价值。也就是说,当小众成为大众的时候,当小众掌控大众的时候,大众的包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不屑到不反对,从不反对到可以看看,从可以看看到有点认可,从有点认可到赞同,从赞同到参与。这个过程不就是一个妥协与包容的过程吗?
而互联网所谓的粉丝经济其实不正是一个小众从大众中的分离,以及包容的产生随后影响到更多的人。即便不影响到更多的人,这些小众也在包容意见领袖的过程中,痴痴地不改所谓初心的喜欢吗?所以小众是大众的前卫部队,大众是小众被充分包容后的概念外延扩展。
坚持小众才能成就大众,逢迎大众反而最后迷失了自己,连小众都不可能了,最后被压死在玻璃顶下。
改良与改革
这两个词是在学近代史上经常会碰到的一对词,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种改良式的革命,但他们成功了,而在中国却失败了。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成功了,苏联的阵痛式改革却失败了。同样的土壤为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其实前面都已经讲过。
改良与改革,其实都是一种世代更替的方式,一种是渐进,一种是突变。前者更多地想保留原有的更多,慢慢的渗透新的内容,在旧瓶里先改善养分,待新生的扎稳根基后,再换瓶。后者是直接拿出原来的部分土壤放到一个新瓶里去酝酿一个新生的事物。成功与否,取决于原来的土壤里的新的事物的生命力的旺盛,而这种旺盛又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球的包容度。
包容一定是可以衡量的,于是我们叫它包容度,涵盖了时空两个概念,造就了温度、湿度、养分等诸多因素。包容度大,可以改革的彻底些,这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大众来理解你和支持你,反之则只能小些。改良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而改革却可能面对的是小众,这种大众与小众的博弈就是包容和冲突的对抗,冲突时包含于包容之中的,但是在充分条件下,也会彻底劈坏包容的顶,甚至四面的墙。
包容是文化的产物,取决于一个文化本身的属性。比如我们说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比如我们说大陆文化和海岛文化,这些都有鲜明的不同性。世界在向前发展,越是包容的文化越会走得越久,越远。这些都可以从历史里看到,欧洲海盗文化的传承,中国自西向东发展的历史轨迹,美国的崛起等等,都很好地佐证了这个观点。
坐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我们期盼着被包容,而这种期盼其实是徒劳的,因为包容是先从内心开始的。人的躯壳是有形的和有边界的,但思想却可以跨越这种束缚。在世俗的世界,金钱就如加诸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把我们紧紧地压抑在利益和名利面前,无法挣脱。于是,包容也只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种妥协,一种自我疗伤的阿Q精神,一种为了获得某种目的的伪装。
只有我们真的把包容的理解,放在某天的夜晚,跨墙式地突破。才可以理解,包容原来也是去做一个新的包围,一个新的有形的界限,包容促进的发展其实也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多维世界的一种局限。
想到这里,突然思想再也停不下来,仿佛要穿破所有的玻璃顶,和所有的物体的万有引力。慢慢远去,而我将会跟随。
懒人帮
流淌的
都只是意念
沉醉的
都只在夜晚
——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