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个你学生时期的“奇葩”,在N年后成了班群里津津乐道的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有!对吧。
嗯,“奇葩”年年有,那些年特别多。
读高中那会,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学霸”,那是在高一的段考结束后全年级开总结大会,内容说了什么,当时基本没听,现在也显然不记得了。但我依然记得前三名都“奇葩”地考了“连号”了,而且总分是接近满分的那种。虽然没《恶作剧之吻》里的“直树”变态,但这样的“非人类生物”存活在我们这种凡人当中,已然让我们震惊+围观。
当时的我,虽不算学渣,也还算努力,但就算是天天刷题到站着都能睡着,数理化还依然挣扎在及格线下。
就是像我这样一个平凡人,校园里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像“学霸”(当年还没这词呢)这种“非人类奇葩”,我们当时都称之为“变态”。
而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的耳边充斥着那些学霸们各种“奇葩”的传闻。
比如,
他们24小时有20小时都在学习的!
你还没起床,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当天英语课程的背诵!
你吃个早餐,他们能做完一套测试题!
你中午午休睡得口水哈喇的,他们却神采奕奕地钻研数理化!
你晚上好不容易把作业做了一半,他们已经把大半个学期的各科练习册做得七七八八了
……
类似以上的林林总总,江湖里的传言如此之多,估计不足为信。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第一次深感那些传闻是真实的是在一次中午下课。
我所在的班级是全校离学校食堂最近的教室。
那是一天中午12点,当铃声响起,老师按时下课离开教室后,我和好友收拾好包袱,拿了饭盒,冲向食堂。
在去食堂的途中,遇到了全校第二名——一变态学霸。
只见他听着耳机,拿着空饭盒,似乎还滴着水,快走回教学楼。
我不禁和好友对望了一眼,不禁问道:“‘第二名’已经变态到了不用吃饭了?!真是忘我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了呀!”
旁边一不知名的同学一脸鄙视地看着我们俩:“人家那是已经吃完饭了!”
吃
完
饭
了
!
我和好友不约而同地看了看手表,指针正对着十分的位置:
12:10
你可以想象任何惊诧不已的表情,都可以用来形容我和好友当时的表情。
我看着好友眼中惊叹的自己,心里无比震惊——这真的是人吗?
“第二名”所在的班级是在我们班教室(一楼)所在教学楼的二楼一间里楼梯比较远的教室。
而我从我们班教室正常步行到食堂,要5分钟,用跑的应该要2分钟左右。
一般到食堂后排队打饭到吃晚饭基本半个小时过去了,如果遇到老师拖堂的,光是排队都要花上十多分钟。
而学霸们能把“下楼”——“冲到食堂”——“打饭”——“吃饭”——“回教室”一系列动作在10分钟内都完成了!
不是变态是什么!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现在依然这么认为。
当年幼稚的我,还安慰自己说,“我细嚼慢咽好消化,他们那样吃饭食不知味不算还无利于健康,时间长了会得肠胃炎的。”
似乎只有安慰着自己会好过点。
可是三年后,那些学霸们直到收到了全国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为止都没有得肠胃炎……
高三的时候,从下面的学校转来了一个“关系户”,据说成绩蛮好的,可是进了我们尖子班,就惨目忍睹地“吊车尾”了。
在竞争激烈、人人只为“高考”而拼命的高三生活中,这样的学生只不过是在教室里多占一个位置罢了,掀不起什么波澜。
当然,如果她是“奇葩”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的,你没猜错,她就是我要写的第二个“奇葩”。
她怎么“奇葩”呢?
大家是否会认为她来到我们班之后就发愤图强,成功逆袭成为学霸,大学考进名校,又是一个励志地不能再励志的鸡汤故事呢?
很抱歉,你还真没猜对。
大学,她也就上了个不入流的二本学校。
先说说她的“奇葩”吧。
为什么说她“奇葩”呢?
当年的学生不像现在的小孩那么开放,现在的小学生谈恋爱老师都不敢管。
当年有些顶风作案公开谈恋爱的,基本上都没什么好结果。
就是这样一个“封建专制”的“高压”的高三奋考阶段,这个“奇葩”公开向全班同学表达了对语文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是女人对男人的那种爱慕之情。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年过半百,头发稀疏、发色斑白的老头。
身材高大,鼻梁上架一副学者的圆眼镜一民国老学究的形象,要是年轻二、三十岁估计真能迷倒大半女生。
但,一个年纪都能当自己爷爷的男人,作为学生,我们能理解把他当成学识渊博的老师来尊重、来爱戴的行为。
但从小看着类似《白雪公主》之类童话长大的我们,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妙龄少女爱恋一个“糟老头”,即便这个老头他学识渊博。
所以,大家都认为此女必是刚到一个新班级,因无法快速得到大家关注,出此下策,博人眼球。
那些表面和她有些交集的同学,背地里对她也是一脸鄙视。
而每天语文课结束后,此女都要两眼冒着火光,一脸迷恋地选部分老师讲课内容+自己的爱慕之情进行一段慷慨激昂的表白宣言。
此项活动几乎天天上演,不时还能发现她复述老师授课内容的错误。
不禁让人质疑她的“爱慕之情”到底有多深。
直至有一天,她一脸鄙视+惋惜地在全班面前表达了她对语文老师爱人的不满和不屑时,大家看她的眼神变成了看“神经病”+“小三”。
语文老师不知道是不是也知道了她的“爱慕”,见了她,能绕道走就绕道走。
而她,却好像越陷越深,天天学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引来一片呕吐。
这样的“奇葩”虽然有些令人作呕,但不得不说,也给我们枯燥、烦闷、抑郁的高三生活增添了不少笑料。
而她对语文老师的爱慕之情也没让她语文考得有多好,她的高考成绩让她毕业后去了一个不知名的二本学校。
她,也就存活在我们偶尔遥想当年的笑料中。
直至大学毕业后,偶尔一个同学谈到以前的同学说到了她:
据说她当年读二本的时候,依然“奇葩”,已然她对老师不是“真爱”,她好像说那是“年少无知”,好吧,就当是这么回事吧。
大学里她爱上了一个很有才的学长,而学长嫌她既不漂亮又没文化。(这话其实说得有点太狠了,再怎么说她也算个清秀佳人,而且能考上大学了还算“没文化”?)
因此,她失恋了,并且痛定思痛,在那个没有同行者、大多数同学都是混日子的二本学校里发愤图强,愣是成功逆袭,考进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
原来,那些曾经是我们眼里的loser,默默地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就像《龟兔赛跑》的故事一样,我们只看到了别人的“奇葩”,却看不到那些“奇葩”也可以用“时间”一点一点地超越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考研的故事。
我一高中同学Z大学去了一不知名的二本学校,混了3年发现准备毕业了,要找工作——实在是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因此她效仿前辈们“曲线救国”——考研!
但备考的日子的苦闷而烦躁了,因为你身边会有各种不安定的声音阻止你前行。
此时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找“同行者”,大家一起努力、共勉。
同学Z思寻着自己没什么自律性,所以她也找了个同行者——同专业的一女生A,备考之前两人几乎没什么交集。
一起备考,无非是一起早起,一起去图书馆,互相监督备考进度。
而A将“一起备考”当成了一种使命,天天早上6点半起床就把Z叫醒,然后一起去图书馆看书。
刚开始,Z尚能坚持,没几天,爱睡懒觉的Z就开始各种想办法赖床不起。
而A则是雷打不动地天天坚持非把Z叫醒,去图书馆。
偶尔Z装睡,就是不起,A叫了好久,眼看再不去图书馆估计没座位了,才作罢。而第二天依然按点来叫Z起床。
一个月下来,Z不禁跟我抱怨:“这个A也太较真了吧,我都各种拒绝地不愿早起,她那低情商还天天来叫我!”
当时在奋斗论文的我不敢乱发表什么,心里暗想着:有这白捡的监督者和自己一起备考不是挺好的吗?
再后来,据说Z实在受不了了,直截了当地和A挑明了,两人就分道扬镳地各顾各地复习。
但偶尔A还是会在串宿舍的时候问起Z备考的情况。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接近毕业了。
结果,Z勉勉强强考上了一个同样不入流的研究生,又混了三年,找工作时经常和我抱怨要是当初跟着A一起认真备考,估计能考个好一点的研究生。
而在Z眼中“太过于较真又没情商”的A认真备考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先介绍一下A,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大三时突然对日本感兴趣,零基础学日语,大四过了日语1级,自己联系日本京都大学导师,留学前的一切准备都是自己边学边做,自己搞定一切。
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京都大学读研究生。
而故事还没完呢!
A入校没多久,被同校大三学弟——一日本人追求,其追求过程大家可以参照“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自行脑补。
而用A的话来说,这学弟就和“道明寺”差不多,各种表白,她都拒绝了还不死心。
而她拒绝的原因有三:
一是她本来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回国的
二是这男生比她小两岁
三是这男生家庭背景有些好得惊人。书香门第+财阀。父母皆是京都大学的教授。
据说,后来妹子在这男生的强烈攻势下成为了他女朋友。因为她也喜欢他呀。
再后来,Z给我看了A和她男友的合照,真的是男的帅,女的靓,两人一看就是学霸的气质。
而后来的后来,A和她男友在日本订婚之后,两人就赴美继续深造,一个读博,一个读研。
类似的坊间故事可能不胜枚举,这些在我们常人看来有某些怪异、奇葩的人们,都用他们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从众”的我们则在“泯然众人矣”中庸庸碌碌,思寻着那些曾经的同行者,已经走到了我们只能叹为观止的位置,偶尔可能还会不甘心地感叹一句“想当年要是我怎么怎么样,我就和他/她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