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次浙江自驾游,朋友圈每天用九宫图及时报道,不报道,自我感觉就是当天的回家作业没完成,如此岂可安然入梦?
回头看看,每天都是碎片化的极简记录,没有一种整体感,便又开始不安心了,觉得不能放过自己。
美篇属于抒情散文型,喜欢,却不是我的强项。日志已经没人看。此时,想起了我的简书。
说来不好意思,一本正经下载了简书,不是发布自己的旧文,就是帮LG发表两篇不新不旧的文章,新鲜原创是个空白。而且,自己的旧作,都未超过两千字。总结起来就是:又旧又短。
本人习惯自言自语,习惯大白话,习惯随性码。一个念头起:既如此,何不来一篇新鲜简书?
对了,我还习惯头大身体小的写法,不讲究详略是否恰当,比如成都行、台湾行、日本行,火车或飞机上那点感觉也成篇。真正精彩的,对不起,大美无言,莫名其妙(无法说出它的妙处),略过。
废话还是少讲,回正题吧。
浙江行第一天,应老李、老何两家的要求,先去趟绍兴。
车子出发,问另一车导航定位。老李说,目标定位柯岩鲁镇。
先去柯岩还是先去鲁镇?这个要明确。鲁镇应该适合清晨或晚上逛。“定位柯岩风景区”,两辆车作了统一。
绿的树,亮的光,白的花,车子开进这样的林荫大道,顿感惬意。细看,这一朵朵白的花,并非树上自然长出,是人工垂挂的“雪花”。这假造得浪漫、走心,让我想起了《金粉世家》里两个唯美场景。
到了柯岩风景区,才知道此风景区包括柯岩、鉴湖、鲁镇。鲁镇并非我概念里的小镇,它是根据鲁迅小说生造出来的,它是柯岩风景区的一部分,难怪一开始老李说目标定位柯岩鲁镇。
柯岩,虽说02年秋单位工会活动时来过,可是,除了一开始大大的石壁记得,我已丢了所有的记忆。甚至石壁附近大大的“天工造佛”都丝毫没有印象。
当初鉴湖游了吗?好像没有乘船的记忆。鲁镇,当初应该是没有的。可是,之前我居然以为去过。也许,我是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处,当作了鲁镇。
从柯岩到鲁镇需坐两次船。鉴湖里,画舫船上,看乌篷船船工手脚并用从旁经过,看大大的白鹭或展翅、或踱步,自是一番惬意。
走在鲁镇,那个根据小说生造的鲁镇,我看到了那个狂人,看到了被棒打的阿Q,看到了被抢亲的祥林嫂,看到了九斤老太,可是,那只是粗砺雕刻。我听不到茴香豆的叫卖声,看不到豆腐西施的巧笑相,闻不到咸亨店的酒香味……我寻不到我心中的鲁镇。
虚拟时代,什么都可以造,但鲁镇的繁华造不出,鲁镇的生活造不出。
第二天:神仙居附近,圳口大桥。
客栈主人建议:下午天热,傍晚可先去附近的圳口大桥处游泳。
哇,水真蓝、真清,海滩的感觉有没有?
夕阳中,青山碧水间,走一走小石礅串起的溪边“小桥”,意境不错是不是?
第三天:上横村,神仙居。
一早,趁客栈老板娘还没弄好早餐,独自挪步旁边巷子走拍。
书画墙想是统一规划的吧,像是给巷子照了半截花外套,里子的质朴还是露了出来。
那晾衣架,有人昨晚说是摆设,意即仅供参观,今晨我分明看到上面穿红着绿,分明它还在做着本职工作。细看,是老人、小孩的衣服。
脚边那水,昨晚一行人七嘴八舌,说不清是干嘛的,今天看清了,是养大红鱼的,也是妇女们用来洗衣的。
看到“三棵树”的指示牌,却没找到三棵树,遂问旁边大爷。大爷说,三棵树枯萎了。
继续往前。
遇到几条狗,或相向,或同向,基本都安静地走着,像是晨间散步。只有一条狗,呆门边,探着头,“汪汪”地叫着,但,目光并没看向我,倒是追随着前面走过的两条狗。它是寂寞了吗?
拍拍这,拍拍那,一位老人笑眯眯地看着,丝毫没有敌意。
回客栈早餐,告诉他们拍了点照,问:“我这算不算采风?”有人答:采访人物、采访风景,都是采风。
神仙居。
奇特的山,翠绿的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步道,潺潺的流水……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不是?名副其实是不是?
往上望一望。那石头,右边看过来,三部分合起来,像不像什么动物仰躺着,勾着脚?左边看过来,前两部分是不是也像狼狗仰着头躺着?
看这块石头,很像一张欲亲吻的侧脸是不是?它想亲吻谁呢?看介绍,名字是将军石。据说想亲吻对面的睡美人。可是,睡美人在哪?看不见。
山中一座石桥,别有一番韵味。
且来演一演“我在桥上看风景,你在桥下拍我”。
弯弯的桥,流动的水。桥上遮阳伞一字儿排开的花花人,桥下玩手机的背包客。拍下这样的场景,为什么我想到了“彩虹是七色的”这一句?是小桥弯弯彩虹弯弯吗?是衣着赤橙黄彩虹七色吗?
手机照,效果还可以是不是?
两两合抱的树。我称它为“夫妻树”。正巧来了一拨人,导游介绍时也说是“夫妻树”。哦耶!取名的套路我有点懂!✌
这山石侧面,像不像并着的一根根手指?
对了,汽车上远远看见的大大的、平平的,看着像巨大“金砖面包”的山,是不是对面那座?
远看对面,悬空栈道哎!刚才,我们就是从那里走过来的。对面的朋友看我们这边,一定也是小小的吧?
第几节广播体操开始了?我手臂伸得蛮平的是不是?那块有点被我脑袋挡住的石头,像不像驼峰?或者像龟背?
手指山、情人石、驼峰、龟背、羞女……据说神仙居有100多处景点,看这图里,是不是就有好多?
空中索桥。远看是荡桥,其实它扎得可稳了,根本没有荡的感觉。
说到空中索桥,忍不住多几句了。印象中N年前第一次走这种桥,是有点忐忑的,记得那时有人说要像螃蟹一样,两只脚左右并排走。不知什么时候起,一点都不怕这种桥,甚至看见会兴奋,走上去会故意摇晃,嘴里还唱:“客未走,嘿嘿,席未散……”大明山那年,工作人员在底下喊“不要摇”,我才罢休。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告诉我,索桥不能摇,不然容易断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钟情于趣味性,却丝毫没考虑科学性,不像个念过书的成人啊!
写到这里,看看已满两千字,便不想往下整了。现代人这么忙,谁喜欢裹脚布?!
想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多经典,多有才!临提笔时看到一微友的词,一微友的诗,都有点泄气了,但想想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既然决定了,就扯吧。
(如果你的手指能划到这一行,万分感谢!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