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铁之躯》开始到《正义联盟》,DC已经制作了5部电影。但是相较于漫威电影,长期处于进度落后的局面,而且往往口碑两极分化,引发了很多争议。其实漫画改编电影所背负的期待,除了能让电影在大银幕上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之外。
还有漫迷对于改编是否认可、一般观众是否能看懂等原因,都将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门槛一再的提高。但是像《正义联盟》这种开始倾向同质化的电影,以后肯定会更多,也会有票房和口碑双崩盘的一天。
华纳让DC剧情跳跃发展
在《正义联盟》的前四部作品中,完整交代了超人和神力女超人两位超级英雄的来历与起源,蝙蝠侠、闪电侠与钢骨三角相较之下在角色份量的拿捏上明显失衡。
而前半段剧情以蝙蝠侠的行动作为故事开端,再到神奇女侠因天堂岛母盒失守,而开始响应蝙蝠侠的号召,可以观察到整体剧本以「号召」、「聚集」、「决战」三大主轴作为剧情编排。
并将故事推动的动力逐步从蝙蝠侠转移至神奇女侠身上,似乎也嗅出整体世界观试图创造出这个年迈的蝙蝠侠渐渐退场、神奇女侠逐步掌握领导地位、以及新一代英雄人物的衔接传承。
但目前DC五部电影的构筑世界观,好不容易看到英雄人物聚集便开始有如此的「接班」气氛,让人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DC要做出如此快节奏的安排?背后有什么用意?就整体的宇宙观而言,华纳就像是在赶进度般的拼命,似乎缺少了整体性规划。
DC电影对于自己的叛变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扎导的女儿自杀了,这场家庭悲剧对照到片头所延续的「超人之死」,以及超人在银幕上的形象,我更能够感受到扎导为何在后期制作的最终阶段,承受不住丧女的伤痛而退出。
当中剧情众英雄们讨论是否将超人复活,仿佛也让我感受到扎导在面对挚爱逝去的痛苦,必须面对现实的残酷却又同时必须面对虚构世界的折磨,令人叹息。他试图透过超人在电影世界中的无敌形象。
超人所具备的那种足以改变、撼动世界的力量,如今却消失了,只留下错愕和悲伤的人们。我想,扎导的心情正如同剧中为超人祈祷的人们,希望得到慰藉与救赎。
然而在整部娱乐感十足的气氛中,似乎冲淡了扎导所想要探讨的生死哲学,让这严肃的话题不如过去《蝙蝠侠对超人》般的沉重,反而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包装整部电影气氛,尤其闪电侠这个新角色被赋予了搞笑的银幕形象。
对照其他角色的严肃个性所造成的反差,虽然让这部作品在DC电影中显得新鲜有趣,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可惜之处。DC的电影以诺兰的蝙蝠侠为代表,那种可以让人回味深思的阴郁气质,最后却是自降身段,同化为漫威的爆米花电影。
只有更娱乐才会有更多的观众吗
也许与乔斯·维登接手有关,整部电影的步调、气氛以及剪辑方式就像是套用了《复仇者联盟》。也或许是华纳试图改变DC整体宇宙观的调性,往更光明面的方向前进。
也或许和《正义联盟》后的故事《海王》、《神奇女侠2》、《钢骨》、《绿光军团》等作品的故事调性有关。也或许和最后片尾所提及将黑暗面的故事转往反派联盟有关。种种尚不明确的疑问或许将会在未来的作品之中将获得解答。
但是我想华纳更多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让更多观众像欢迎漫威电影一样入门DC电影。但是我可以肯定,《正义联盟》中做出的改变,让冲着克里斯多弗·诺兰监制、扎克·施耐德导演的观众渐渐会对DC电影,感到乏味而失去兴趣。
什么都想要也许什么也得不到
故事过于聚焦于《正义联盟》成员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次反派荒原狼与英雄角色的戏份相差甚远。让荒原狼自称「世界终结者」或是以「征服世界」为理由的这样简单的处理,也让本片在最终决战时少了一些震撼。
每个片段与片段之间的编排,除了五位英雄各自的生活以及各自观察到的现象,回顾所发生的亚马逊、亚特兰提斯与人类联手对抗荒原狼的战争,《正义联盟》的剧本又陷入了一种「什么都想要」,却最后「什么都没有深入到」的囧境。
不可讳言,扎克·施耐德缺乏规模庞大的剧本掌握度和剪辑的流畅度。加上本次故事所涉及的层面巨多,也无单一漫画书作为叙事的参考依据。但在各方简化而将焦点集中于团队组成,并用搞笑对白串联片段,就像是处于不平衡中的翘翘板。
一端想要加入众多元素让电影整体看起来丰富多元、另一方则必须以简化的编剧、轻松的对白加以平衡,电影试图处在一个平衡的阶段,而最终呈现的效果,至少整部电影在充满娱乐的气氛中结束,算是达到了「娱乐」的目的。
就我个人而言,《正义联盟》的娱乐目的是达到了,商业上也获得了相对地成功,但他似乎无法像《超人:钢铁英雄》或是《蝙蝠侠对超人:正义曙光》般深刻留在我的心头上。
华纳试图向商业靠拢的操作手法,将原本黑暗风格的整体世界观逐渐以搞笑幽默的方式让电影气氛呈现光明面,剧情也调整得更大众化,或许能够让《正义联盟》这部作品重新拉回部分观众群。
但这种「什么都想要」却也「什么都没有深入」的操作模式,当在漫威电影的冲击下,当观众对这种方式的电影开始有了审美疲劳,那么DC电影也许就不会再有经典。
毕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