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今天重新看了一下韩寒当年在《对话》节目中,如何舌战群儒的场面。

韩寒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叛逆的,韩寒当时就是一种现象,一种冲击,打破了人们心中一贯对于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

无论是台上的专家,还是台下的观众,其中不乏很多借着“社会道德力量”的过来人或者同龄人,对韩寒的“出格”表现出了低容忍度。十五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变化,对于“出格”我们多了一点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多了一点理性的思考,对于问题我们愿意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寻找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十五年,OICQ已经不复存在了,微信成了生活通讯的必需品。那位说“OICQ才是成年人的世界”的台下观众,不明白的是,心智成熟度并不是和年龄成正比,有成熟的小孩也有幼稚的成人。信息时代里,每个人都有了更多平等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了更多平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年龄更加不是倚老卖老的理由。

所以,变的是宽容的心态。

那不变的是什么?曾经人们对于“问题少年”头痛至极,似乎不全面发展的孩子就是坏孩子。现在变了,或许人们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支持孩子的选择。但只是在这一方面“开窍”了。等到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剩男剩女”问题又进入大家视野。像看笑话一样看待十五年前的访谈的人们,是不是一部分人对于剩男剩女有些微词呢?“年纪这么大了,还嫁不出去,不是要求高,就是自身条件差。何必不找个合适的就嫁了呢?”看似合情合理的推断,跟当年人们看待韩寒时候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何其相似!

社会包容的边界,还需要在不断的冲撞中,继续被拓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