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论》读后感

读《尚志论》便可见周总理气象宏大。

人不可无志。班超以封万户侯、立功异域为自己的志向,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的使命,而这两人都能以志向的实现和成功之显赫而彪炳史册。因此,周恩来认为,想要成功,必然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铸成自己的志向,并且坚定地执行。在一切开始之前,便要谋划好自己的布局,看到自己所在的时代,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秉持的希望。而这希望如果能一直秉持,很少有实现不了的。这希望,便是志向。

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年轻的周恩来已然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未来的道路,那就是救国救民。这条道路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啊,相比当时的他已经预见到了。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周恩来立志要有坚韧不拔之操,锻造自己的品行,成就自己的事业。他想打破封建,从古人和外国人华盛顿吸取精神养料,是要做成这样一件事。

希望大多是不容易达成的,所以文中说“一希望”。而这希望也并不能是钻营小气,或是作奸欺世的,那就不配位列于圣贤之列,为人不齿。而周恩来的志向,恰恰是最为宏大的救世理想。“只有讲个人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成功。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只能越走越狭窄,”这句话在周恩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提现。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通篇看来,周恩来都埋着一股子气,或者说是愤怒,或者说是战斗力。他先说志向必经磨打,这是认清了阻碍势力强大,而他坦然面对,就体现出一种战意和果敢。而后言要推翻封建势力,便是加强了这份战意,并且表达了一种对封建势力的愤怒。最后直接地批判了维新派不能救中国,表达了失望。由此又提出志向错误的弊病。“志在金钱”,“志在得官”,都是自私钻营的封建官僚思想,这无疑是救不了中国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找对道路,并且心怀为国为民的志向,才能救中国。这是周总理的理想。

而这些,对我们普通青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做成一件事,绝不会容易的。不经磨打获得的成功,也是不会长久的。真正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一直往前走,经历过所有考验,而自己所选的道路依然不变,那就是坚持了志向,而坚持志向本身,也是会帮助人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所以要立大志,尚大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