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约翰·弥尔曾有一问:愿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你会怎么选?
年少时爱读点哲学,倒不全然是装腔作势,“为赋新词强说愁”多少有一点,但的确也有真实的生命困惑。少年人敏感,在生命力开始绽放的年岁,对自身,对自我,对周围世界,都有许多不解。比如,绝对真理存在吗?如果不存在,世间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岂非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怎么活都行?如果存在,我就应该依照这个真理而活吗?这样好像也不大对,因为太不自由了,完全依照绝对真理,那它就把我吞没了。王小波说,如果有一个哲人王,发现了世间终极真理,那他一定要去这个哲人之前的年代生活,因为这之后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按照终极真理而运转,那太没意思了。
因为没受过严格思辨训练,这些胡思乱想当然粗浅简陋,但它总归是我真正开始思考的起点,而且从今以后,一个问题便始终围绕着我,虽然时而醒目,逼我直面它,时而隐藏,暂时默不作声,但它从来未曾离开过:我该怎么活?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是值得过的?
最近又开始焦虑,时时有种自我能力不足,前进速度不快,就快要被时代进步浪潮抛弃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安全感。我经常对自己,说人要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不能盲从他人或社会主流。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我也经常口头上自我吹嘘,说自己要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中挣脱出来,追寻真正的个人自由;从他人、社会、媒体天天讲述的那个关于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宏大“故事”中醒来,然后自己为自己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故事”。但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人生于时代必受限于时代,至少我现在必须得老实承认:即便在意识层面,我可以不断告诉自己上面自我吹嘘的那一套东西,但潜意识中,我还是摆脱不了深深的焦虑,不安和困惑。情绪是不会骗人的,我的确有恐惧感,担心自己跟不上行业里科技高速的更新迭代,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焦虑和担忧,并不仅仅是被媒体每日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凭空制造出来的,它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你每天眼见着周围同事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多年,现在依然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眼见着许多不比你笨的同学,被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在大城市安家无望的前景逼回老家,眼见那些辛苦工作的朋友因为家人的一场重病,瞬间被打回原地,眼见着地铁上、马路边,到处是为生活辛劳奔波的人们,……如果你一旦有所松懈,你之前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而你将掉入深渊,再难爬起来。不得不承认,我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在一种漂浮的无根状态中不安着。
但恰恰在此时,我再次体会到了哲学的用处。每日被焦虑和恐慌驱赶着,忙于工作,忙于赶紧挣得一份能暂且自足自立的生活,渐渐疏远了哲学。虽也每日读书不辍(多年养成的习惯),但如年少时那般每读必然心有所动的光景,却很难再现了。今天在“喜马拉雅”app上买了周濂老师的“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吃晚饭及饭后散步时,听了头几讲,竟一下又让被我“冷落”多时的哲学变得再次熟悉、亲切起来。周老师就像一个睿智的老友,与你促膝交谈,让你心绪平静,心思澄明。这既是哲学本身的力量和魅力,也是周老师的智慧。
哲学有很多用处,但对个人而言,就像周老师在课里讲的,它最大的作用是给人带来慰藉。哲学使人平和,能够从容且理性地面对困难和问题。“人生会遇到各种挫折、痛苦和不幸,有的是我们自找的,比方说为名利所困,受欲望摆布,有的是外界强加的,比如说天灾人祸或者社会不公。而哲学的功用就是教会我们在人生遭遇现实的铁壁 的时候,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当然,哲学远远不只是能让我们“软着陆”而已,它有更强大的力量。是柏拉图说的吧?哲学就是预习死亡。一个哲学家经过长期的独自思索、与他人的讨论、以及不停歇的自我反思,磨砺思想,锤炼心性,最终竟然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甚至是坦然接受人生最大的一个困难——死亡。这是怎样的境界?关于哲学家坦然面对死亡的故事,有两个最有名,一个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故事,另一个古罗马哲人塞内加的。苏格拉底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周老师在课中讲述了相对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塞内加的故事。周老师讲的非常好,我引述如下:
塞内加可以说是用他的生命实践了他的哲学思想。公元65年,塞内加当时归隐山林已经三年,尼禄怀疑他卷入到一个谋杀他本人的阴谋中,下令塞内加自杀谢罪。塞内加的亲友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失声痛哭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塞内加的反应却非常的镇定自若,他不停地宽慰他的亲友们,问他们学习多年的哲学都到哪里去了,多少年来他们互相激励的那种处变不惊的精神都到哪里去了?塞内加试图割腕自杀,但因为年老体迈,血液流出不畅,于是他要求医生给他一杯毒药,像他的哲学偶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尽,但是它喝下毒药后仍然迟迟没有效果,最后,塞内加要求人们把他放进蒸汽浴室里,在那里慢慢窒息而亡,在这个一波三折、持久而又缓慢的赴死过程中,塞内加始终保持住了哲人的镇定和尊严。正像法国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通过他的死,塞内加和其它斯多葛派的同道共同创造出一种持久的关联:提起“哲学”一词人们就会联想到对待灾难镇定自若的态度。
(说到斯多葛学派,我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读过的一本书《生活的哲学》,是英国“街头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写的,书中通过将十多位古希腊和古罗马斯多葛派的哲学家的思想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和不如意。我要把这本书重读一遍,然后好好写写体会)
这些哲学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邓晓芒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哲学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上面我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平时说顺嘴了,这句话也经常说,但是,当此刻真正感觉到和哲学再次亲近起来,甚至比以前更为亲近,而且因为它而内心镇定澄明时,再说这句话,感受完全不一样。黑格尔说,一个年轻人说出一句哲理,他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一个老人说出一句哲理,他说的是他的全部生活。虽然我还是个年轻人,但我现在也能略微体会到不同阶段对一句话的领会真的是很不一样的。
引用了这么多周濂老师的课堂内容,现在我可以说,我就是来卖安利的。我真心地强烈地推荐这门课程。我是个懒惰的人,但听了周老师的课,心中感动,觉得必须要来写篇文章推荐他的课,让更多的人听到。
而且,我想,以此为契机,我要开始有规律地写作,把那些真正触动我、感动我、启发我的好的书籍、作品、课程……推荐给大家。如果有人因看了我的推荐而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还记得么?你想好答案了吗?
这个约翰·弥尔提出的问题,我很早就知道,也每每在别人看到我在读哲学书于是说哲学有什么用我不学哲学照样过得好甚至更好时,拿来作为回应。但如果对方还是坚持说,我宁可当头猪,只要快乐就好,我往往就只能哑口无言。周濂老师在课里也引用了这句话,并且评论道:“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有理性的生物,是那个忍不住会要追问“为什么”的存在者……人类哪怕拥有了物质上的一切,也还会感觉空虚和不满足,总会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忍不住地反思生活的意义、追问死后的世界,会仰望头顶的星空,俯瞰内心的道德律令,这样的时刻也许不多见,但是每当它出现的时候,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照亮,让我们忍不住地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所以,人就是人,不可能当一头猪,即便你想当,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当听到周老师幽默地说“很可能,人生的本质就是想要做猪而不能的一段旅程”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做人是不可能免于痛苦的(做猪难道就行吗?),而你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头猪。这是个根本事实。那么,要做就做一个爱智慧的人吧。哲学(philosophy)的本意,不就是“爱智慧”吗?苏格拉底认为,痛苦源于无知。哲学通过让我们理解痛苦产生的原因,理清那些会带来痛苦的虚假的、有害的观念,来减轻我们的痛苦,带来真实的慰藉。基于这一点,也许我可以说,哲学,其实也可作人生旅途的医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