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妈妈,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吗?
已经看完了规定的一集动画片,孩子却在你准备关电视时大吵大闹着要再看一集?
当你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精美的餐厅享用晚餐时,孩子却始终无法安稳的坐下来?不仅制造出各种声响,还到处乱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孩子按到了座位上,结果不到一分钟他又蠢蠢欲动起来。而你抬头看到邻桌的小孩却在安安静静的用餐,顿感尴尬异常。
当你终于耗尽了耐心,冲着孩子大发雷霆。暴风雨过后,孩子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玩他的玩具,而你看着此时乖巧无比的孩子却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我刚才就是没能控制住自己呢?”
如果你被这些事情困扰过,那我要向你推荐《全脑教养法》,一本从脑科学的研究出发,教你如何优雅的对付熊孩子的书。
通过脑科学解释儿童行为并传授育儿知识的书中,《全脑教养法》算是有影响力也有可操作性的。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不要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生气。现在我看着自己四岁的儿子,感觉他就像一只“小蜥蜴”,就算是发脾气,大吵大闹之后很快就可以恢复平静并且很无辜的看着你,所以你因此生气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毫无反应,反而徒增内伤。
这本书为了解释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决策过程,首先将小孩的大脑按照功能分为左右脑和上下脑,介绍了不同部分的功能,以及基于此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对这些脑科学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判断孩子的状态,从而对他们不同的状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1. 左脑和右脑
大家可能对于将人的大脑划分为功能各异的左右两个部分的理论早有耳闻。如下图所示,人类的左脑负责逻辑,语言等理性分工,而右脑则负责产生感情和感受艺术等感性功能。人们的感受首先到达的是感性的右脑,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而左脑会为我们找到这些情感的逻辑解释,或者是语言的表达。
儿童的大脑也大体如此,只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左脑还发育不完全,还不能使用逻辑和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想不通,也没办法理性表达的他们,有时只好通过扔东西和发脾气来发泄。
另一方面,他们的左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很多时候你讲的道理,分析的逻辑,他其实是一头雾水的。
父母这时候需要的是通过不停的练习加强孩子左右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左脑,从而让儿童发展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针对思考能力的锻练,本书提出的第一个方法是“连接然后引导”。
孩子因为被限制而发脾气时,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逻辑和语言表达。如果能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应对孩子的吵闹了。
第一步是想办法和生气的孩子建立连接,用我们的感性和孩子的感性同步。这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不高兴,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会因为没有做这些事情而生气。有些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让孩子发泄一下情绪。这个时候一般不用讲道理,因为他们还处在右脑主导的阶段,讲道理很多时候是无功的,可能还会磨掉自己的耐心。
等孩子慢慢的平静下来,我们就可以用第二步来引导他到左脑思维了。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虽然他还是会有些似懂非懂,但他是想知道原因的,家长也刚好抓住机会练习孩子的逻辑思维。
帮助孩子建立左右脑联系的第二个方法是“情景再现并适时引导”。
在孩子经历挫折和不愉快经历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像鸵鸟一般寄希望于事情平静的过去,而是要等孩子平静了之后,和孩子一起把情景重现一遍。在重现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表达对孩子经历的感同身受。等和孩子在感情上同步之后,父母再和孩子分析原因,以及每一步可能的应对策略,就比较有效果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的成长。但是人生中挫折却是不可避免的,负责任的父母应该是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一起分析困难,陪孩子一同成长。
2. 上脑和下脑
脑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按照进化的顺序,人类的大脑还可以分为上脑和下脑。
下层大脑又称为“原始脑”或“蜥蜴脑”,经历了几亿年的进化,负责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包括基本的行为(例如呼吸和眨眼),固有的反应(例如为保护自己而打斗的冲动),和最强烈的情感(例如生气和恐惧)。另外近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还进化出大脑皮层的部分,也被作者成为“上层大脑”,它是我们在大脑中进行思考,想象和计划的场所。
打个比方,当你看到一个冰激凌的时候,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糖的向往(甜食在远古时期是非常稀缺的),下层大脑会告诉你快把它吃掉;但是,上层大脑会警告你,吃掉冰激凌,你今天的热量又要超标了,这个月的减肥计划也要泡汤了。最后你吃或者不吃,就看下层还是上层大脑能够占上风了。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上层大脑发育成熟的话,他们能够管理情绪,做决定前先考虑后果,甚至还能够延迟享乐。这不就是各位父母心中的好孩子的典范吗?那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开发孩子的上层大脑呢?
动脑,不动气是作者建议的锻炼上脑的方法。具体步骤是,先和孩子同步感情,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可行的行为和后果,最后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除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讨论解决的方案,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训练。
另外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控制身体情绪,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10,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小脾气发泄一下。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也不一定都在做理性的事情。很多孩子在规矩之外还会故意试探你的底线。比如说,已经看完了一集动画片还要看第二集,吃完了一颗糖还要求第二颗,等等,在被你拒绝之后会嚎啕大哭。这个时候家长很容易辨别出孩子其实是故意发脾气的。但是如果父母心软让孩子的要求得逞,那么她们就会在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的微笑,庆祝自己的成功。他们得逞一次,下次还会使用这一招向你提别的要求。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辨别什么时候孩子的发脾气是出于本能的下层大脑,还是通过上层大脑故意的来挑战底线。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应对措施。
在我们帮助开发孩子的时候上层大脑的时候要有耐心。下层大脑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上层大脑的开发则是后天的。当我们引导孩子使用上层大脑时,失败可能是常态,但是一旦有一、两次的成功,同时采用恰当的激励机制,效果应该是会不错的。
脑科学家对大脑做了不同区域以及功能的区分,但区分其实是为了很好的整和。无论是从右脑到左脑的过渡,还是下脑到上脑的进阶,家长要通过引导让儿童大脑的不同区域能够连接到一起共同工作,才能够让孩子发育出一个健康,完整的大脑。
我们帮助儿童大脑的不同区域整合,协调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自我认知和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的能力。
3. 自我认知
孩子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才可以自主决定感知外界的方式并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
父母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首先要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感情表达的很多是在特定情景下的应激,是“一时”而不是“一世”的。
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父母可以用“车轮法”来引导孩子。家长和孩子共同做一个如下图所示的车轮。把孩子的名字填到车轮的正中央,然后把不同的情绪填充到轮子的四周。
直观的车轮有助于孩子理解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正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并且对于负面的情绪,我们不用太在意,它们是暂时的,不断变化的,也终究是会过去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状态,像转轮子一样去转换自己的心情。
4. 共情
对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了解自我对很重要,共情(empathy)也同样重要。共情是指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共情能力有两层的要求,第一层是辨别出别人的感受,第二层是能够感同身受。
可以看出,共情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能力,要达到高水平对成年人已属不易,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也不用要求太高。
作者建议从下面三个方面培养共情能力。
首先是父母要保证时间和孩子一起谈话,玩耍和阅读。他们越是能从和父母的接触中体验到快乐,就越是对外面的人际关系充满期望。
其次是要鼓励孩子多观察。遇到生活中的人或事,可以一起讨论别人可能是如何思考的,可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另外,一定要珍惜每一次的冲突,无论是父母和孩子的还是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在冲突中学到分享,原谅,妥协,倾听,以及冲突后的补救。
5. 实战演练
上篇文章我分享了从《全脑教养法》中学到的育儿经,用来作为带孩子的行动指导。但“书上得来终觉浅”,如何实践这些方法还是充满挑战的。而且现实中孩子的状况比书中描写的要复杂,总要自己看清楚才能对症下药。以下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1)先连接后引导
这个方法是我在生活中用的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了。每次发生情况,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登登在想什么?怎么和他连到一起?
一天早上,我要送登登上学,但是临走前他突然大哭起来,要看电视。我很奇怪的问,“咱们定好的是晚上放学回家才看电视的啊?”
可是没有效果,他还是在哭闹,一个劲儿的吵着要看电视。
很明显他在右脑,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了,要想办法先连接。
我蹲下来,把他抱起来,轻轻的拍他的后背。渐渐地,他的哭声小了一些。是时候引导他到左脑了。
我问,“你有什么不高兴的吗?”
“嗯。我在学校不开心。”
“怎么了呢?”
“有小朋友抢我的玩具。”
“那你怎么做的呢?”
“我抱紧了,没有让他抢走,”登登面露微笑的说。
我鼓励道,“做的很好!下次你还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也会帮助你的。”
原因终于找到了,他只是突然想到了学校里不开心的事才不想去学校而已。之前如果纠缠在看电视那里,那就要一时半会儿收不了场了。
2)通过阅读连接上层大脑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估计是很多父母的想法,而阅读也能够帮助孩子多多锻炼上层大脑。
为了让登登对读书感兴趣,最初我们坚持给他讲书上的故事,每天两个,雷打不动。
我们还经常带他到图书馆看书,不过他一到图书馆就粘到电脑上的儿童游戏上了。看来这个行不通,我们只能把书带回家了。
之后我们每周都会从图书馆借书,一次背20多本回家。数量多,总有他喜欢看的,也保证了故事的多样性。
老婆说我们自己也要多看书才能影响孩子。有道理,那就一起看。而且老婆还规定了不能看Kindle等电子书,理由是太像iPad了,没有读书的样子。
从此以后我们家最多的景象就是,老婆和我一人抱着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而登登在地上玩玩具。
渐渐地,登登也喜欢看书了。现在他每天都会一次找七八本书自己看,一页一页的翻,嘴巴里还念念有词。不过我估计他也就是看个图画,因为他总说图画里的大车是小车的妈妈 :-)
终于有了一些成果,也不枉我们煞费苦心啊。
3)给孩子讲家族的故事
对于共情的培养,我想分享一本新书《B选项》里的方法。
《B选项》的作者雪莉·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COO(首席运营官)。2015年她的丈夫因为意外事故去世了,留下了她和两个孩子。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度过那段痛苦的岁月,并且帮助她的孩子们培养在面对困难时的抗打击能力的。
桑德伯格的一个方法是给孩子讲家族的故事。告诉孩子家族成员的故事,他们从哪里来的,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故事。
不好的方面也可以讲,虽然有些艰难,但是让孩子直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当孩子站在自己家族的发展轴线上,回顾历史上祖辈们经历的各种挫折、磨难,那孩子现在困难的就不足挂齿了。
而且相比着别人的故事,我们更能掌握家族的的背景,环境和个中细节,更能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们以及我们以上的两代人,经历了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会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这样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在懵懂中感受家族传承的责任。
6.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我不奢望有速成的方法培养孩子,却很感激有机会能够不断的学习教育方法,同时也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是双向的,有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如镜子一般照出我们的问题。那这本书就不仅仅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
不仅孩子的大脑是可以塑造的,成人的大脑也可以被改变,这也是这本书反复强调的观点。所以,要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从自己努力做起,做孩子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