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在书中说:现实像车轮,我是只蚂蚁。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我不哭,我已经没有尊严能放弃。
世道维艰,有人困于深渊,心却奔向光明。即使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能在阴暗中竭力求生,在糟糕的生活面前,尝试着抬起头,去寻找生命的出口。
毕竟将苦难背在肩上,是沉重的负荷;而将苦难踩在脚下,是向上的阶梯。在书中,寻找到心灵的居所。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籍,给阿廖沙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
在乡下待了一段时间后,外祖父将阿廖沙送到了姨婆家当学徒。在这里,阿廖沙经常被体罚,日子久了,他急切地想离开这糟糕的地方,出去看看。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廖沙来到了伏尔加河边,在河边游荡了三天后,好心的码头装卸工人收留了他。从工人口中得知,“善良号”轮船需要一名洗碗工,于是阿廖沙开启了自己的轮船打工生涯。
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很喜欢读书,他有一只装满了书的铁皮箱,里面的书五花八门。可他不认识字,所以经常让阿廖沙读书给他听。
随着阿廖沙读的书越来越多,斯穆雷也会帮阿廖沙挑书,他对阿廖沙说:一个人要想聪明,就得多念书,书读多了,就能找到好书。如果一遍读不懂,就读7遍,要是7遍再读不懂,就读12遍。
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上帝给了你智慧,你就得靠他生活。在斯穆雷的引导下,阿廖沙逐渐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当他离开轮船时,斯穆雷郑重地对他说:“再见吧,你要坚持读书,这是最美好的事情!”
后来不管身在哪里,不管遭遇什么,阿廖沙都从书中寻找答案。船上的经历和读过的书,让阿廖沙彻底成长起来,也让他不再惧怕生活的苦难。
哪怕重新回到挨打受骂的环境中,他依旧在千方百计找书看。他读了龚古尔的小说、巴尔扎克的著作,也读了普希金诗集。那些读过的书,让他拥有清醒的认知,帮助他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
高尔基曾说:“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籍。”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藏着成长的历程。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大千世界,也能触摸到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寻找到心灵的居所。
读书,让我们在心中筑起坚实的城堡,既能驱散迷雾,也能抵抗苦难。在人间,最好的救赎者是自己。在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后,阿廖沙再次开始了漂泊之旅。
他去了圣像作坊当学徒,负责给师傅们研磨颜料、烧水泡茶、打扫作坊。无奈的是,圣像坊老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不仅骂顾客是傻子,还教唆阿廖沙说谎,甚至还禁止阿廖沙看书。
有一次阿廖沙无意间弄断了耙锄,老板便恶狠狠地说:“我早晚要将你撵走!”随后,他开始栽赃阿廖沙偷窃,还怂恿别人拐带阿廖沙偷东西,但阿廖沙坚决抵制这种不良习气,并不与之同流合污。
因为读书早已让他有了自己的思想,让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正义。在作坊工作时,阿廖沙也认识了很多勤劳的画匠师傅。
每到晚间工人们就围坐在阿廖沙身边,听他读书,听他讲故事;在阿廖沙生日时,他们会给阿廖沙庆生,送给阿廖沙精美的小礼物
这些画匠师傅的友好陪伴,让阿廖沙不再孤单,也唤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里,依然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阿廖沙经常来到伏尔加河边,躺在满是尘土的草地上,久久地眺望对岸。圣像坊老板,让他憎恨,激起他的正义;而圣像坊工人,则唤醒他对苦难的思考。
熬过无数个清冷的黑夜,他终于明白,日子越是艰难,内心越要绚烂。高尔基在书中说:“天终于快亮了,黎明熄灭了天空的星星。”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难熬,黎明也终将到来。纵然生活千难万苦,但内心强大,便能抚平一切伤痛;哪怕命运坎坷多磨,但不断求索,便能心怀热爱。
我们在苦痛中成长,在磨难中新生,在自我救赎中完成超越。有人说《在人间》是一场自我救赎之旅。生活实苦,但一点一点地往前熬,久了便没有那么难熬。
当你熬过最困苦的时刻,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涅槃重生。正如高尔基在书中所说:“对人们来说,世界是一片暗夜,我们必须给自己照亮道路。”
人生就是不断熬过苦痛,不断修炼心性的历程;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远去,而是能在暴风雨中起舞。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悲催的岁月,只有自己爬起来继续前行,才能在磨砺中练就强大的内心。当你跨越了苦难本身,无论身后的风雨有多大,你早已成为自己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