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忘记是在哪听到这么个故事了:
一位已婚男士跟朋友抱怨:哎呀,完了。结婚这么多年,我和我太太早过了新鲜期,现在每天见到她那张脸,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发现我已经爱不上她了。
抱怨完这一通后,已婚男士问朋友:你说,我该怎么办?
朋友理直气壮地说:你倒是去爱呀!
已婚男士以为对方没听清自己刚刚的表述,一字一顿地说:我说,我已经爱不上她了。
朋友嗓门更高,语气更加坚定道:我听见了!那你倒是去爱呀!!
这段对话就这么一直循环重复下去,直到已婚男士明白:爱是个动词,为止。
我当时读这个故事时不禁笑了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朋友简单粗暴的回复,是那么的不讲理,却又是那么有道理;另一方面呢,我找到了给我的读者答疑时的万能金句:你倒是去如何如何呀!
比如:
假如有读者跟我说:不行了韩大爷,我就是学不进去……
我就回:你倒是去学啊!
假如有读者跟我说:这下废掉了,我就是找不着工作……
我就回:你倒是去找啊!
假如有读者跟我说:韩大爷,我快穷疯了,而且还赚不着什么钱……
我就回:你倒是去赚呀!
如此一来,万事大吉。
你先别笑,这事在我生活里,还真的发生过。
2.
我大约是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想做做兼职。当时也没啥本事,第一个想法就是做做家教呗。
我还算行动利落的,有了这想法就开始上网浏览家教信息,真的是海量啊,而且据说,上面有许多骗子,因为网络信息不过滤。
我就一边叹气地看看这个,扫扫那个,不停浏览,天花乱坠,没过半小时就觉得这事儿干不了,脑袋都别大了。
走投无路的我发起了“场外求助”,打电话给我的一位老师说:老师,我想找家教的兼职,找不着……
老师问:今天下午有时间吗?最好是整块的时间。
我说有,一下午都没什么事。
他说好,直接来我办公室。
我吃完午饭,来到他的办公室,见他让出了一台电脑,自己坐在另一张小桌上写材料。
我一瞧,以为自己穿越了,电脑显示屏上正是我上午找家教职位的那个网站,页面的五颜六色都是一样的。
我刚要说:老师,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不用您帮忙了,我上午也用的这方法……
老师先开口道:坐在那把椅子上,电脑桌上有纸和笔,顺着那个网页,从第一条职位信息开始,挨个打后面的联系电话,打满整整一下午,最后把筛选出来的满意的、靠谱的写在纸上,你就解放了。
我托着快惊掉的下巴开展了浩瀚的打电话工程,真的是一个一个地打啊,不断地问对方情况、要求、不停地谈多少钱多少钱,几点补到几点。半程中竟然有种股票经纪人坐在办公室运筹帷幄的感觉……
一个下午过去,那张纸都被我写满了。不用说,我当然找到了合适的家教岗位,还不止一个……
我临走前老师告诉我:遇到困难不要飘忽忽地浏览、抱怨,逼着自己第一时间找办法、动手做,开门见山不由分说地去解决,解决,解决,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解决。
我不知道老师听没听过文章开头的故事,如果听过,当我跟他说我找不到家教职位时,他肯定会第一时间回复:你倒是去找啊!
3.
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同样是遇到问题,不同的人态度、行为真的是不一样,且能最终导向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如果直白点说,同样一个问题出来,人们基本会有四种应对方式:解决、挺着、抱怨、边抱怨边挺着。
读到这你可能会笑:谁傻啊,哪里会有人选择后三种,谁不知道出了问题要立刻解决?
不,理论上如此,现实中选择后三种处理方式的人真的太多太多,哪怕是同一个人在大多数时候,也会选择后三种。
前一种为主动型风格,后三种为被动型风格,主动风格最直接有效,也最明智;后三种虽然最无效,但却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先天面对问题,喜欢逃避、感受情绪、并绕圈子,就是不插入问题核心。
这两种做事风格,会延伸出两种命运:前者干脆利落地适应挑战,脱颖而出成为特别的一个;后者只能被推搡得头晕目眩,直到退无可退,后悔了。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读者分享他的一段经历,在这里展示给大家:
我那年刚从法务岗位转到人力岗位时,负责薪酬模块,每个月有一项工作是负责完成300多人的薪酬核算。
当时是一家创业型的电子商务公司,人员流动很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接连换了几任人力资源经理,起因几乎都是每个月的薪资核算,因为状况实在是很混乱。
我刚接手后,想着不能再走她们之前的老路子,一定有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又快又准确的解决从考勤、绩效到薪酬一系列的统计核算问题。
我利用自己的资源,在短短的两周内让朋友帮我用VBA写了个小程序,结果是,以前几任极为头疼的问题被我轻松搞定,从此,以前她们觉得最折磨的事情反而成为我最轻松的一项工作。
我不知道您读完这则经历有什么感受,当时我就想:这种性格主动的人,放到哪里都是可以的。
4.
我老家在东北农村,有句方言,可谓直冲又幽默,叫做:你别净整那没用的。
“整”在东北方言中是动词,可以翻译为“考虑,纠结,做”。
乡下人比较务实,也很直接,因为他们可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种地——赚钱——养家糊口,所以,他们对待问题的看法也很简单:一件事情过来了,就去面对,就去做,哀愁、抹眼泪、犹豫、吐苦水在他们眼中皆为“无用事”,只能露面于酒桌。其实不这样也不行,毕竟生存条件严酷,不是不想抱怨,而是抱怨不起,稍一耽误,饭钱就没了。
但是这种态度与性格嫁接到我们的生活中是很有效的:感冒了,吃药,而不是想“天啊吃药好痛苦我不想吃药”;遇到困难,想办法,想不出来再想,再想不出来让朋友帮着想,而不是在脑海中一万多遍地对自己重复:“尊敬的客户,您遇到困难了遇到困难了遇到困难了遇到困难了……”不干实事,不来个猛虎掏心的行动,沉溺在情绪中,这就是所谓的“净整没用的”。
我在读研期间有位同学,特别怕某个导师,并且总感觉那个导师对他有意见,他自己没事也爱琢磨:我到底哪里招惹老师了?我怎么这么不受他待见呢?后来一度快魔怔了,请个假都要鼓足一百二十分的勇气。
当时我和身边的几个朋友实在没什么办法帮他消解这份莫名的恐惧,干脆就来了个崩溃疗法:你去找老师聊聊吧,问他怎么回事,问他到底对你哪里不满意,改就是了。
这位同学吓得汗毛差点没立起来:你们疯了啊,我怎么敢这么唐突……
我说:嗨,反正你在老师心目中已经都“那样”了,“一不做二不休”,把事情问清楚,你以后也涨个经验嘛。
有一天,这位同学一咬牙一跺脚真的约到导师面谈,直愣愣地问他:我到底哪没做好,惹您不高兴了?我改还不行么。
老师笑得满脸是牙,解释自己对谁都比较古板,并不是刻意针对,并破天荒地大大夸奖他一番,说他学术功底扎实,自己很欣赏。
这位同学回来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整个人都轻松欢畅起来。
其实即便那天老师把他臭骂一顿,也都算好结果。
其实教师办公室的门被推开的一瞬间,我们就知道,他的命运改变了。
End.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发送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